一辑 日日是好日(第5/18页)
螺髻梵王说:“修道的人,因为修为不同,看世界才有差别相。舍利弗啊!如果菩萨都能以平等性智观一切众生,依循佛的智慧方便努力修行,则必能见到娑婆世界也是美好异常的。”
佛陀为了加强舍利弗的信念,并印证这是事实,便以足指按地,刹那之间,三千大千世界化作极乐国土,天雨曼陀罗花,七宝池中莲花微妙香洁,微风吹动树林发出美妙的声音,有如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在场的每位菩萨,都看到自己坐在莲花座上。
这时,佛陀说:“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美好,就好像在天上,大家同一餐具吃饭,随每人自身福德不同,饭色就有所不同。如果人的心清净了,就可以见到这世界美妙庄严的一面了。”
佛陀说完话后,把足指收回,娑婆世界又回复了本来面目。
这真是动人的故事,它启示我们:如果我们眼中所见到的世界不够美好,不要先怨怪这个世界吧!应该先看看自己够不够美好。
娑婆世界在哪里?就在这里!
极乐世界在哪里?也在这里!
人心无形,实不可见;世界无形,亦不可见;光明人就有光明的娑婆,黑暗者自有黑暗的娑婆吧!
幽冥钟
这山上的寺院已经完全入夜了,山下入夜后星星点点的灯火,因为雨后显得格外的凉爽清亮,四周因夏天特有的蝉鸣,更使得寺院寂静而幽深了。
我们坐在院子里,和法师对面坐着,一时无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享受这难得的清凉安静的夏夜。突见一只飞蛾,从面前飞过,扑向寺院的小灯,然后飞蛾就在那灯上扑翅,劈啪作响,在那样的宁静中,飞蛾扑火的拍翅声已经震得人刺耳了,但也无法可想,只有等它扑得累了,自己从那灯上落下。
就在这一刹那分心在灯蛾身上时,寺院的钟声突然敲了起来,咚嗡——咚嗡,一声接着一声,不疾不徐,连声音也是很缓的,从山谷这头如水流到那头,再缓缓地折了回来。
夜里的钟声是格外沉厚的,仿佛一敲之下,它非但不上扬,反而向山下落了下去,一直往谷底沉。
我看看手表,已经是夜里八点了,这山间的寺庙为何还敲钟呢?虽然我极不愿打破钟声包围的沉默,还是忍不住问了法师。
“师父,为什么这么晚了还敲钟,不是说暮鼓晨钟吗?”
法师以他一贯和蔼慈悲的微笑说:“这叫作幽冥钟,只有在夜里才敲,一共要敲一百零八下哩!”
然后他为我说了这幽冥钟的来历,原来这钟是专门为地狱中沉沦受苦的众生敲的。在地狱里是永夜的,众生不能见光,尤其是许多出家人和知识分子轮回以后就住在这无光地狱受诸种苦。
“出家人和知识分子在地狱?”我迷惑起来。
法师说:“一般恶人下地狱固是业报,出家人出家后不好好辨道,受众生的供养,不为众生行道说法,妄为出家,罪加一等,因此是要下地狱的。知识分子应生时根器较大,应为众人师,为众人传知识开智能,但是许多知识分子不肯助人开示,死抱着知识,空来人间一遭,死后也难免堕落地狱。”
“那么敲钟对他们有用处吗?”
“敲钟对一切恶道里的众生都是有益的,每当敲钟的时候,在恶道中受苦的众生马上身心清凉,不感到苦,一直到钟声停止,他又堕入不断的苦中。可以说一天的敲钟是他们唯一受苦的休息,想起来真是令人心痛。你听——”法师叫我仔细听那钟声,钟声敲过后,他说:“所以敲钟的人要敲得不疾不徐,前声刚断,后声随续,使那一百零八下的钟声,声声相续,这样,恶道里的众生才能有一小段不受苦的时间;如果敲得太快,浪费了钟声,敲得太慢,则苦痛断续,也不得休息。由于敲这夜里的钟声事关重大,敲钟的人总是全神贯注,有时敲着敲着,想到恶道里的众生,就不知不觉的落下泪来。”
“那么,这钟声对地狱的出家人和知识分子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呢?”
“这钟声每敲一下,地狱就亮一次光,直到钟声歇止,光才又消失。出家人要利用光亮起的一刹那看经,忏悔自己的业障,一方面为地狱众生讲经说法,一方面为了出离的时候,回到人间弥补自己的罪业。知识分子也要利用这有光的刹那读书读经,为自己不能好好启示一般人的智慧而忏悔。”
法师谈到这里,山上与山谷重新落入了无边的寂静,刚在灯边飞扑的飞蛾,已因用尽了力气,拍达落在地上,我突然在心底响起一个声音:这飞蛾是否才从无边黑暗的地狱中出离的一个知识分子呢?否则为什么要这样猛烈地向光明的所在飞扑呢?
在这个人世里,我们有幸成为所谓的知识分子,应该怎么把知识和智能传播给大众,而在心情上又应该抱着多么戒慎恐惧的心情呀!
“其实,有的知识分子或出家人,没有好好传播智慧,不是因为不肯尽心,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不是真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问法师。
百丈野狐
法师为我说了一个公案。
唐朝潮洪洲百丈山大智禅师怀海,人称百丈禅师,他是唐代的大和尚,始创了中国禅门的规矩,称为“百丈清规”,是中国的高僧之一。
这位百丈禅师善于讲经说法,他所居的百丈山虽山峻极五千尺,但禅客无远不至,为了听百丈一席法,堂室每天爆满。
百丈禅师升座说法的时候,常常有一位老人也随众听法,法会一散,这老人也就随众散去了。
有一天,老人听完法后却不离去,站在当地似有疑惑,百丈问说:“站在前面的是谁?”
“我是一只狐狸,”老人说:“过去迦叶佛驻世的时候,我曾经住在这个山里修道,和你一样讲经说法,有一位修行的人来向我问法,他问我:‘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到因果里面去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为答错了这句话,我死后便坠入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现在我做野狐狸的时间已经到了,能否请和尚开示,回答我这个问题:‘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在因果里面去吗?’让我脱下这野狐的身体。”
百丈说:“不昧因果。”
老人当下大悟,称谢而去。
第二天,百丈率徒弟在后山找到一具野狐狸的尸体,死状安详,身体柔软,知道它是昨日问法的狐狸,他对门人说:“真吾徒也!”
说到这里,法师闭目沉思,再睁开眼睛时目光清亮,他说:“光是一字之差,就堕入恶趣,做了五百世狐狸,我们在传播智慧时岂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