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第2/2页)
弹琴是一种境界,听琴同样是一种境界。琴音入心之时,听者会觉得有一处纯净的幽泉汩汩而出,仿佛与身体里某个叫“松弛”的机关共振,瞬间开启了一种安宁的状态。弹琴和听琴都是极讲究的事情,而精于此道的人也都是内心高贵的人。他们或许现在很穷,但他们永远也摆脱不了精神贵族的派头和文人的影子。他们深信“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权贵们请他们弹琴也必得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下大家一起玩儿。即使有些馈赠,也不能明码标价。若真是有了标价,那琴家也就真不乐意弹了。而所谓的雅集,也只限于三五知己。要是有陌生人在场,是不会轻易弹的。必得先坐下来喝茶攀谈,若是投机,再摆琴,焚香,弹奏。若不对路子,也就找个托词婉言谢绝了。因为,琴声是无处逃心的。琴者的情绪、心思,乃至气质、品性,会听的人全听得出来。谁又肯轻易对陌生人抛露心声呢?
改变这一局面的是成立于1947年的北平琴学社。受现代文化思想影响,几位当时的琴家组织了这个社团,广泛联系琴友,定期组织交流,让古琴的演奏和欣赏充满了新气息。195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琴社改名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对古琴进行系统整理和整体性研究。比如其中的査阜西先生,曾提着录音机走遍全国,录制了几百首各地琴师弹奏的曲子,对古琴曲谱的挖掘下了苦功。而他们的牵头人是著名的画家、琴家溥雪斋先生。
琴界把浦雪斋先生尊称为浦老。他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教授美术。作为惇亲王奕的孙子,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浦老一直保持着旧贵族的气质。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他还会穿上银灰色长袍,脚蹬千层底布鞋。在院子里听琴的时候,他还要郑重其事地在脚底下垫上块毯子。护国寺附近的一所老宅院是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旧址。当初,推开那扇朱漆大门,光影里,躺椅上,人们每每见到一位银须老者倚在其中眯缝着眼悠然地前后摇曳着,偶尔端起茶几上鎏金镂空茶托里那个精致的茶碗喝上一口茶。淡淡的茶香和院子里的花香融在一起,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
这样的人自然逃不脱“文化大革命”的批斗。1966年8月的一天,目睹了心爱的字画当场被烧,传世古琴当场被砸之后,73岁的浦雪斋不堪凌辱离家出走。有人说他投河自尽了,也有人说他藏在了祖宗的东陵里。一代名流不知所终,永远融化在天地大荒之间。给世人留下的,只有一曲清俊高雅的《鸥鹭忘机》。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
最近几年,古琴之风一下子在北京兴盛以来,有了职业的演奏者、职业教师,而更多的是普通爱好者。诚然,一片纯洁留不住,繁华都市中的习琴者和教琴人抱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其中确实也不乏确想追寻古琴真谛的人。那缥缈的天际之音可以给以嘈杂都市里终日繁忙的人们片刻安宁,给他们的躯体注入一种淡定的力量。他们未必能学多少曲子,但古琴真正传达给人的恰恰并不是曲子,而是理念。
在柳荫街一处小院的陋室里,我见到了王实先生。他正穿着背心儿卖力地用锛凿斧锯等等工具加工一块一米多长,一寸来厚的木板。汗珠从他圆圆的头顶滴答滴答落个不停,落在木板上,湿了一大片,没等干透就被黄粉似的锯末覆盖了。他在斫琴,在仿制那张著名的九霄环佩。
王实是个普通的琴人,曾在政府机构、外企、私企辗转了一大圈,有过太多的烦恼与坎坷,后来机缘巧合遇到了古琴,进而为琴所感动,以琴为知音,抚琴、教琴,并最终放下身边琐事拜名师学习斫琴,这一学就是四五年光景。
“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其他乐器是演奏给别人听的,而古琴更多的是弹给自己听的,或者说是听到自己心灵之音。教琴者和学琴者从长远讲本质上是同学,他们共同的老师只有琴。”王实对琴的理解与众不同。在他看来,听琴更多是听“弦外之音”,勾、剔、抹、挑之间无不是抚琴者的人生感受。琴者,情也。凡人之情,皆触于心,发于声。同一首曲子即使是同一个人来弹,不同的心境下听起来的感觉可能截然不同。这就使得每一次演奏其实都是不可重复的唯一一次。或许,这正是古琴的玄妙吧?
他琢磨过上千把琴,有古人所制,也不乏今人新斫。但他觉得现在的琴大多没有下足古人那份心思,却一味追求发挥木质与音响系统的极限。“若论音量和感染力,古琴再怎么做也比不上西方乐器。然而古琴是为了引导人听到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取悦或炫技。”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在那些行将逝去的工艺里,必藏着智慧的精灵。他的理想是完全按照古法斫出一把真正的琴。为此,他拖着生病的腿去福建深山寻找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杉木;为此,他寻访到掌握古法炼漆工艺的老师傅学习漆艺;而他用的弦则是传统的丝弦,不是流行的钢弦……或许,唯有沿着蜿蜒流逝的文化长河溯流而上才能寻访到一方文明的圣土。对于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或许那里才是心灵的憩园。
一曲《良宵引》,曲律虽简,却有天地之声,更有琴者的心声,是淡泊远志的情感抒发,更是纯化灵魂的大美之音。其实,古琴之美正在于用最少的音表达了最深邃的思想。抚琴者貌似放松和悠闲,却是正在专心致志地与自己内心进行严肃的对话,而其心底正在寻求自在与解脱。就在琴韵流动之间,他们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刹那,心智也随了那环佩相触般的美妙声响升华到九霄。
————————————————————
(1) 京腔:明末清初在北京流行的一个戏曲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