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结局(第3/4页)

一旦第一期工程完成,在此基础上,向东,自降媚山下东泉子,下辟一条路,与牌坊式大门相连;向西,开发使狗河,还河以天然清水之地;向南和东南,改造降媚山,以原来农户承包果园不变,支持改造新品种,植树造林,保墒保水,于尘埃喧嚣中辟一僻静清幽之处。整个工程约500亩地。

烟雨空中,我的脑子里闪出了“仓三易”现实的雏形。

“仓三易”,将梦想变为现实;“仓三易”,把遥远的古代与现代掣将起来,把大爷的梦与我的梦变成同一个梦;“仓三易”,给予了她深深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只闻风竹里,犹有凤笙音。”万籁俱寂、灯火阑珊之时,焚香捧书,或感受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胸襟抱负之千古绝唱,或品味雨打乱世之情缘,报国无门之苍凉悲楚,或揣摩传记中的真真假假、蜚短流长,或感叹小说中的命运造化、人生无常。作一叶之扁舟,沧海之一粟,于心驰神往之间,游离于现实之外。暂且忘却人世的喧闹,抛开庸俗尘世的琐碎人生,悠悠于南山东篱之下。不再有“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而如今“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静静地独思……

牌坊式“仓三易”大门,庭院式牌楼,斗拱下五踩、中七踩、高九踩,上部为木结构,正面额枋正中为双龙抢珠匾额“烟雨一蓑”,体现一切皆为烟雨中,并予以纪念一个大家庭的故事;反面则为“麟、凤、龟、龙”之“四灵”,正反代表中国最早的华夏民族;额枋中间浮雕、透雕的双狮舞绣球,两边各浮雕一个龙头;底座为混凝土结构,左右底座上为两条图腾柱,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刻以各地民族图腾。

从牌坊大门进来,迎面是“雨中妆点望中黄,句引蝉声送夕阳”的枝叶繁茂、遮天蔽日、虬枝飞舞、傲视苍穹,几个大汉难以环抱的老槐树。树后,苍翠掩映下,是一堵古典影壁,以不同字体述以各地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沿树下西行,枝叶繁茂百草幽生,路北经过一曲折蜿蜒内镶“阴阳鱼”的八卦图,是一处古典造型的建筑,长宽约300米×200米,大气典雅,整个建筑设计以“易”为灵魂,阳气流畅,清新雅洁。

第一层学堂为学习交流和接纳愿意学习国学的同仁,二、三层为经房,四周为各类书籍,中间设客厅,两边为卧室。

三层书阁正中,古色古香的栗色楸木坊,大大的篆体“仓三易”。背面为“仓三易”序:

书社“仓三易”,酝酿由来已久。余写《烟雨一蓑》,重在百年风雨下一村一山一树一河一个大家族下的历史变更和追求。烟雨一蓑中,子灵老爷爷善画,大爷博古通今而善书,然皆不得志。想立“仓三易斋”而演古训,无奈颠沛流离不知所归。余少家贫但好书,牖中窥日,郁郁不得,遂孤独漂流中不尽手段,倾囊中所有,遍地采风,上至先秦,下至红尘,足迹至欧亚美,尤以推崇儒释道。为了结心愿,乙丑冬月,于故乡祖宅筹建“仓三易书社”,并立牌坊寺庙佛塔与岩刻,碌碌红尘中皈依心境,修善为人,大道于受苦黎民以求解脱。于是乎,阿弥陀佛!善哉!“仓三易”!

“仓三易”大门,古朴典雅,两根圆柱为书卷开启式,左易经,右道德经,皆为篆体。内堂壁为朱子治家格言。

“仓三易”院内,清雅高洁的玉兰树,苍老的梧桐、国槐,各色绿化树,郁郁葱葱的草坪,院内照壁雕刻“归去来兮”。

余幼家贫,板牖见日,难以继顿。慈母善心,积面食为余而己进菜团,眼肿难开感儿立志创业。少儿发奋,昏暗油灯,囊萤映雪。十八离家,辗转昌潍,为功业名就,舍优裕弃富贵,戊寅冬月,寒风凄骨,东奔高密。尘埃喧嚣,车马辚辚,小人多之,君子鲜矣,孤鸿孑立,寂寞沙洲,高山流水,难觅知音。

辛巳九月,旋走德意志,面壁图破。费税改革,风云四起,恶民揭竿,余被困两日,备受羞辱,毅然辞职,断雁西飞,只为求自由之思想,探独立之精神。

荒唐心凄,婚姻造变,凌辱难尽,谣言四起,鸡飞狗跳,夙夜难宁。挈儿南下余杭求一净土而不得宁,无奈北上万里获移民相佑。

庚寅腊月,余归故里,感人生虚渺,叹世事渺茫,遂求故里,借以家宅数亩,邻里慷慨相让,建“仓三易书社”,于混沌中求真,扁舟一叶而心游万仞,立文化牌坊而明心志,依山建佛而慰心魂。

归去来兮,森林杳以冥冥,芳草碧绿古刹中;归去来兮,庭院幽以深深,烟雨一蓑寂寞中;归去来兮,书经清以芬芳,焚香一缕鼓瑟独自语。

嗟乎!悲晨曦之易兮,感人生之长勤,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古朴墙壁,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及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仓颉造字,祖螺养蚕,神农尝百草等三皇五帝……

庭院深深,竖有屈子峨眉高冠悲愤“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司马迁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王维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苏轼孤鸿一只伤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王勃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双目失明眦目悲愤之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整个“仓三易”如明代文士吴从先之描述:“斋欲深,槛欲曲,树欲梳,萝薜欲青垂几席栏杆。窗窦欲静如秋水,榻上欲有烟云气,墨池笔床要时泛花香,读书得此护持,万卷皆生欢喜,阆苑仙洞不足羡矣。”

“仓三易”门前,是幽林一片。万绿之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欧式老人院,让无家孤独鳏寡老人在此眯缝着眼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安居晚年。我把我的四叔接回来,也让他享受做人的尊严。老人院相毗邻的是一处卫生室,房间二十余,诊室、药房、观察室、治疗室皆全,可同时接纳至少20人的治疗。研修之余,完成自己做一个医生的梦想,登堂坐诊,为乡邻解除病痛。春天,睡木催绿,“龠龠”婉转争鸣;夏天,蝉噪一片,漫步林中,扣着“节柳鬼”童年的乐趣;秋天,枯黄零落,带着成熟,带着沉淀,带着思考;冬天,白雪挂树,欣赏着人间的清白。

过“仓三易”园林,沿曲折山路东上降媚山,山高地阔,乃一寺庙,木质结构,依深壑而建,背依山体,体现“深山藏古寺”,集印度和中国佛教文化于一身,以塑像、壁画、墨迹和建筑为特色,庙门曰“眉山寺”,庙宇正面曰“积善流芳”而忠告世人。庙后为一坐八角空心佛塔,按传统地宫、基座、塔身、塔刹而建,基座为降媚山青石,共7级,塔高39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砖井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望尽人间多少事,身在大千几沧桑”。塔下为原降媚山山洞,内置不同佛像。佛塔西行百余米,面对百亩果园,为依降媚山岩体而挖的石窟,长约200米,大小佛像百余个,内刻佛像,高肉髻、螺髻大耳垂肩,面相庄严,跏趺坐;菩萨,头戴花蔓冠、宝瓶冠,男身女相,面相妩媚,胸佩璎珞,戴手钏、足钏,身着披帛飘带,身材曲线优美、婀娜多姿;罗汉,光头,僧装。岩内壁刻有释迦牟尼一生从投胎初生到涅分舍利的本行故事,从出胎诞生、逾城出家、菩提树下成道到转法轮、圆寂入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