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第4/4页)
“而且,关于微细戒的说法,两者也非常一致。”值事僧补充说。
按照佛陀的遗愿,隐修僧侣对微细戒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辨别论证,以免修行者堕于纯粹个人的解脱欲求,重新匡正了修行次第。从佛陀四十五年的传法经历中可以发现,佛陀从未止步于个人的解脱道,而是以大慈悲来积极救济和启发着欲念轮回中的众生。事实上,佛陀本人也曾多次讲说过戒律的重要次序。换言之,隐修佛典在保持佛法精粹完整的同时,又避免了本身的经院教条化。
若将隐修教典与南传上座部圣典进行对照比较,将可勾勒出一个最为切近佛陀遗教的佛典本体。这当然是惊世之发现,但为何至今仍秘而不宣?
值事僧的回答是:“如果大肆声张,隐修还有其意义和存在的必要么?它需要累积起必要的‘因’。如果可以唤起人们对原始佛法的向往和求索之心,那么,总有一天,它会如融化的高山冰雪,渐渐汇入人间的河流。宋先生,我和宋巴迪长老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最为热情地探索原始佛教的人,不是我们这些僧侣,而是接受了现代学术思想洗礼的佛教学者。这可能是因为僧侣们过度局限于本派传统而缺乏精神动力的缘故吧。”
“昨晚,宋巴迪长老对我说,隐修教义已到了出世之时。”
“您已在场见证了这个时刻,宋先生。不过,我想现在你们得回到那个军火库去。而我的使命,到此也完成了。”
————————————————————
[1] “九分教”是早期佛典的体例分类,按文体及功用分为九类,分别为:修多罗(Sūtra),阐述教义精要的散文体契经;祗夜(Geya),与修多罗相对的应颂或重颂韵文;记说(Vyākarana),佛陀与弟子,以及弟子间的问答录;伽陀(Gatha)是与修多罗无关的独立篇章的诗歌体偈颂;自说(Udāwa),佛陀遇事或遇人感兴而说法的韵文偈颂或散文:本事(Itivrttaka),佛陀说弟子过去的前世故事;本生(Jātaka),佛陀说自己过去世的经文:方广(Vaipalya),亦作广说,是佛陀对义理甚深的契经的详细解说:未曾有法(Adbhuta-dharma)则是佛陀种种神通的经文。此后,后期部派佛典又在“九分教”体系以外另行补充汇编了佛陀大弟子的说教和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