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第5/5页)

宋乾坤三人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连日来的恐慌焦虑竟一扫而光。马武止住笑声,看看一脸苦瓜相的杰克,对宋乾坤说:“行了,连长,咱也别拿外国友人开涮了,把赛金花的故事硬安到小凤仙头上确实有些牵强。”

短暂的娱乐后,宋乾坤的目光又变得冷酷刚毅,他问胡山:“这盒子里的东西是什么来历,你查清楚了吗?”

“这金片上刻得都是佉卢文字,我哪看得懂啊,不过……”胡山继续查看金片的背面,发现金片背面上也刻着一些佉卢文字,不过这些佉卢文字中间夹着一行汉隶“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他当即欣喜若狂,对其他几个人说:“我知道这东西的来历了,它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我们这回算是找着真正的宝贝了。”

说完,胡山把金片背面的一行汉隶亮给宋乾坤三人看,并向他们讲了一个关于舍利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尸体被弟子等人拉到了一片树林里给火化了。三天后,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去给师傅收集遗骨,没想到在火堆里找到了许许多多各种颜色的结晶体,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奇特的东西,就认为释迦牟尼成了真正的佛,这些结晶体就是佛的替身,是拥有超自然能量的宝物。

于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们便把这些结晶体收集起来,供奉在寺庙里,并给它们取名为“舍利子”。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到了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势力向周边地区扩展,他非常崇拜释迦牟尼,很希望自己的霸业能得到佛的永久庇护。于是,阿育王每征服一块领地,就建一座佛寺,并把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收集起来,安放在这些佛寺里,让僧人们每日诵经,超度亡灵,以祈求天下太平。

后来,有一些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也传到了中土和西域,这颗佛祖舍利印证了当年楼兰佛教的兴盛,也证实了印度和西域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它不仅仅是一件国宝,更是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瑰宝。

看到胡山在一边不停地说着赞美之词,杰克也把心里的疑问说出来:“这该不会是释迦牟尼的命根子吧?”

胡山的脸红得像猴子的屁股,眉毛一挑,瞪着杰克说:“亏你还自称是文明之邦的子民,竟说出这等污言秽语。这舍利子不是人人火化后都能得到的,是精通佛理,参透人生的高僧留给后人的信物。据说,这样的高僧一生行善积德,而且要定时斋戒沐浴,吃的都是素食,光吃素食还不行,还不能变着花样的吃,一日三餐是固定的饭菜,不然火化后是得不到舍利子的。”

其实,舍利子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更不会蕴藏超自然的能量,只是在科学落后的封建时代,芸芸众生饱受战乱饥渴之苦,又无法改变现状,便将精神寄托于佛法,而佛法中宣扬的“因果轮回,善恶有报”却是在变相的教导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要安于现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来世。封建统治者们正抓住了这一点,历朝历代很少有君王出来灭佛,当其他宗教都暗淡无光时,佛教却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大放光彩。

还有,大凡是圆寂后能出舍利的高僧,生前的饮食起居都很有规律,他们一日三餐是固定的饭菜,很少会变动,所以在他们体内会生成某种特有的元素,这种元素在火化时就会生成不同颜色的舍利子,比如说头发,会生成黑色结晶体,肌肉则生成红色结晶体,白骨当然就生成白色骨质舍利。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对某种宗教的精神寄托,丝毫不亚于古代帝王们对舍利的追求。

胡山还告诉宋乾坤他们,锦盒里的舍利是释迦牟尼真身的哪一部位的结晶体,他也搞不清楚,但绝不会像杰克所说,会是佛祖的“命根子”。他还说,这枚舍利并不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中最宝贵的,最宝贵的舍利当属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全世界就只有一枚,这也是倒斗的前辈们告诉他的。

宋乾坤了解了关于舍利的一些情况,表情骤然凝重,他知道博士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保护文物。他是个军人,以前除了上阵杀敌,他很少会关心其他的事。现在他牵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肩上又多了一份重担:誓死保护文物,把小鬼子打回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