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何谓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基于人具有意志力这条原则的艺术类别。
艺术是现实根据艺术家的形而上学价值判断的选择性重塑。艺术家重塑现实中代表他对人和存在的观点的部分。如果要形成对人本性的观点,要回答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人是否有意志力的问题——因为对所有关于人的特征、需求和行为的结论与评判都要基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大艺术类别各自的基本假设:浪漫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存在的;自然主义,否认人的意志的存在。
在文学领域,这两类艺术的基本假设(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的形式。
1.如果人具有意志,那么他生活的重要环节就是他对价值观的选择——如果他选择了价值观,他就必须用行动来获得和(或)保持它——如此,他就必须确定他的目标,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达到目标。表现这样行动的本质的文学形式叫作情节。(情节是逻辑相关的事件向着高潮时刻矛盾解决的有目的前进。)
意志力作用于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意识和存在,即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存在活动,也即人格的形成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过程。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刻画和事件都是作者根据它们对于价值观在人的心理和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他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而创造出来的。他的角色是抽象的投影,而不是实体的复制;它们是以抽象概念的方式被发明出来的,不是他用身边的某个人不加改动地复制出来的。任何一个人特定的性格都只是他自己价值观选择的基准,毫无进一步的形而上学价值(除非作为人类心理学的概括性原理的研究样本);某个人特定的性格只是性格学中无穷可能性的冰山一角。
2.如果人没有意志,那么他的生活和他的性格都是取决于一种超越他掌控的力量——如此,他就不能选择价值观——如此,他看起来拥有的价值观其实只是假象而已,都是被他无力抵抗的力量决定的——如此,他也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实施有目的的行动——如果他试图抵抗那些假象,他就注定败给那样的力量,然后他的失败(或者偶尔的成功)都与他的行为无关。表现这样行动的本质的文学形式叫作情节空洞(因为没有有意义的事件推进,没有逻辑联系性,没有冲突解决,没有高潮)。
如果人的性格和人生旅途是未知(或不可知)力量的产物,那么在文学作品中,刻画和事件都不可能是作者创造的,而是从作者身边特定的人物和事件上复制而成的。由于他否认人的心理存在任何有效的动机原则,他就不能用概念的方法创造人物。他只能像观察静物一样观察他生活中的人,然后复制他们——含蓄地希望这样的复制可以揭示控制人的命运的未知力量的蛛丝马迹。
上述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假设(意志和反意志的假设)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例如主题的选择、风格的偏好,但是小说结构的本质——情节丰富或是情节空洞——代表了两大类别最重要的区别,是把作品归于某类的最明显的特征。
这并不是说作家需要明确自己的基本假设,然后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过程来使用这些假设以及它们的推论。艺术更多的是人潜意识整合和人生观的产物,而不是他有意识的哲学观念的产物。甚至连基本假设的选择都有可能是潜意识的——因为艺术家和旁人一样,很少把人生观转变成有意识的概念。同时,由于艺术家的人生观可能和所有人一样充满矛盾,这样的矛盾会在作品中显现出来;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分割线不是在每一件作品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致的(尤其是因为这两种基本假设之一是错误的)。但是如果通览艺术领域,研究古今作品,你就会发现两种假设所创造作品的一致性就是艺术领域中形而上学假设的力量的有力证明。
除了凤毛麟角的勉强案例外,浪漫主义在今日文坛已经销声匿迹。如果你意识到几代人都是在哲学大灾难——在非理性主义和宿命论大灾难的重压下成长起来的话,我说的就不是危言耸听。在年轻人心智发展的时期,他们在哲学理论中,在文化环境中,在身边被动、腐坏的社会的积习中,都找不到发育理性、本善、价值观明确的人生观的土壤。
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不太被察觉和认识的心理症状:所谓美学专家对艺术中任何浪漫主义假设的恶意围攻。文学作品的情节尤为激发这种敌意——一种充满了个人色彩的敌意,因为作为单纯文学的讨论就不可能如饿虎扑食一般。如果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情节是文学中可以忽视、不宜出现的元素,他们暴风骤雨一般的斥责中为什么要带着歇斯底里的恨呢?这样的反应其实是与形而上学,即足以动摇人的整个人生观(如果人生观确乎是非理性的)之基石的问题相关的。他们察觉到的是一个暗含着意志的假设(因此也暗含着影响道德价值观)的情节架构。基于同样的潜意识原因的同样的反应是被英雄人物、美好的结局和道德的胜利激发的,在视觉艺术中则是——美。物质的美是与道德与意志无关的——但是选择画一个美丽的人而不是一个丑陋的人,则暗示了意志的存在:也暗含了选择、标准和价值观的存在。
美学体系中浪漫主义的没落——就好像道德体系中个人主义的没落或是政治体系中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样——都来自于哲学阐释的匮乏……这三种情形都与最基础的价值观本质相关,然而阐幽探赜又不曾有。这就使得问题的关键在讨论中反而被认为无关宏旨,因此价值观就被那些不知道他们丢失了什么或者为什么丢失了这些东西的人打入冷宫。
神秘主义自古以来就垄断了美学领域。我下面对浪漫主义的定义只代表我的个人观点——既不是众所周知的,也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浪漫主义(或其关键元素,甚至艺术本身)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浪漫主义兴起于19世纪——它是两大方面影响的(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的)共同产物:亚里士多德学说,释放出人的思维从而解放了人类以及资本主义,使人获得了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自由(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但是尽管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实际影响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其理论已经尘封千年: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哲学早已倒退回了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因此19世纪发生的史无前例的事件——工业革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活品质的大幅提升、人性的解放——都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判断。19世纪的人是以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观为向导的,而不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向导的。(于是就像是朝气焕发的年轻人不能用意识来驾驭自己的人生观一样,19世纪很快便燃尽了能量,由于对于自身超强能力的懵懂困惑而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