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佛系年代23
就在郁一佛为找工作准备的时候,老郁家的郁小姑也要出嫁了。
郁小姑已经奔三,在农村未出嫁的姑娘里算是年纪很大的,她出嫁在郁家是件大事,郁大伯提前半个月告诉了郁为家这件事,叫他记得去。
不管他们分家后关系怎样,喜丧大事都不能缺席。
比起两个兄弟,郁小姑没有直接的伤害过他,郁为家还仅剩有一份耐心在,便说自己会去的。
郁小姑的对象是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工人,要说这样的人怎么会看上她,那就要说说这个男人的年纪了,比郁小姑大十岁,结过婚,现在离婚带着一个女儿,长相一般。
撇开结过婚这一点,不计较年龄的话,男人就是郁小姑一直以来的理想型了,可惜人家如果不是结过婚也不会看上她,她的年纪也大了,父母老了不能一直养着她,总归要嫁人,她只能多看对象的家庭条件,其他的缺点能忍的就忍了,没什么比她过好日子更重要的。
老郁家办喜酒那天郁一佛和郁冬华都没去,只有郁为家一人去了,反正老郁家的那些人也不是诚心想请他们吃喜酒,估摸着就是怕亲兄弟都不来妹妹的喜宴的话丢脸,顺便收份礼金。
郁为家没带多少礼金,他去喜宴是为了一个面子情,不是为了去当冤大头。
他就和乡邻们一块过去,没有帮忙操持宴席,给了一个差不多的礼金数,和大多数人一样坐在桌边吃饭,和主人家不多交流,单纯认识那个男人是他妹夫就行。
吃完饭就回家,郁一佛和郁冬华都没问他那边的事,小姑和她们隔了一个辈,哪怕失礼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郁为家显然也不认为这很重要,表现的就像刚才去不熟的人家吃了个喜酒一样平常,转头收拾起了下午要下地干活的农具。
郁一佛看见,放下书走出来,“爸,你下午在哪干活?我也去帮忙吧。”
郁为家赶她回去,“不用,你好好复习,不是说那个饲料厂过几天考试吗,你多看看书,我一个人下地行了。”
郁一佛被赶回屋里看书,一看就是一下午。
傍晚郁为家回来做了饭,不让她动手,一切以她的考试为先。
郁一佛只能更加认真学习来回报,她找过很多工厂才找到这个饲料厂招初中毕业的人,学历这一关都过了,考试一定不能落后。
五天后饲料厂考试,郁一佛早起走了快两个小时到工厂,考完试再走回家已经过了中午,来回路上的时间比考试时间都长,只希望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等待结果的几天他们一家三口都很紧张,时时刻刻记着时间,等到结果出来的那天第一时间去看录取名单。
工厂正对着外面的那块黑板上写着录取人的名字,其中就有“郁一佛”三个字。
郁为家特意跟郁一佛一起来的,就为了快一点看到结果,他虽然没文化,但是认得自己孩子的名字,当下掩不住的高兴,神色激动,转过头对着她却有些手足无措,最终拍拍她的肩膀。
“二丫头…”他局促地舔舔嘴唇,“好,考上了就好。”
郁一佛眉目舒展,笑着说:“嗯,我们进去问下报道的事吧。”
这次饲料厂一共招了五个人,一个高中生四个初中生,郁一佛是里面考试得分最高的。
他们本地工厂基本分化工厂和加工厂两类,在同样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当然都更倾向于福利待遇高的工厂,饲料厂不像化工厂产值高,又不比服装厂食品厂等福利好,招人的学历要求比较低,最后才只有一个高中生。
郁一佛正式报道的时候认识了另外四个人,都和她年纪差不多大,三个男同志一个女同志,唯一的高中生就是其中一个男同志,女同志叫孙娟,她们分到了一个宿舍,睡上下铺,宿舍里另一个上下铺睡的是老职工。
因为是单人宿舍,住在这里的人基本都没成家,新老职工间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宿舍四个人很容易就相处在了一块。
她们新来的五个人刚进厂都是实习工,工作三个月后没出问题就能转正,转正后工资会比实习工资高七八块,福利也都更好,不过郁一佛最在意的不是这个,她更关注报名夜校。
她问了夜校和工厂里已经在夜校学习的工人,夜校报名和其他学校的报名时间都差不多,只要自己注意着夜校的消息就行了,不出意外基本不会变动,她在那之前当上正式工就有报名资格了。
夜校没有固定的学年制,每个学生进去学习多长时间都是不一定的,如果学得快的话来年就可以参加高考,郁一佛有这个想法。
现在离开学还有四个月,她每天工作完回宿舍就会看一看书,书本是正在夜校上学的老职工推荐的专业有关的书,她家人都是农民,她觉得自己对农业最感兴趣,看的就都是农业相关的书,中间回家的时候还从她妈留下的那些书里找了几本参考着看,哪怕上夜校不学这些,她先学了也是自己的知识。
饲料厂的工作技术要求不高,郁一佛和其他人培训了一周就逐渐上手到了工位上,男同志分配的工位是重力气活,女同志分配的工位是轻力气活。
没办法,饲料的生产流程就是这样,几乎没有不费力气的,生产中间要投料结尾要装货,她和同宿舍的孙娟就都被分到了生产前期的粉碎位,给制作饲料的豆粕菜粕这些进行粉碎。
刚开始当然会手酸脚酸,但她干过农活,也不觉得多累,适应几天就好了。
饲料厂一个月四天假,平均下来一星期一天,很多家远的工人会把假期攒在一起一次性在家多待几天,郁一佛离家不算特别远,然而来回路上很费时间,她也会攒个两天假才回家一趟,能在家多待些时候。
因为她的放假时间不定,杨全上高中又是住校的,所以这两个月来也没有见过他,只是偶然听杨队长说他现在学习很努力,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学习,杨队长媳妇都怕他学成了呆子。
今年上半年收割完一季水稻,到了要种二季水稻的时候杨队长从公社那领来了一个叫做“杂交水稻”的稻种,听说这种杂交水稻产量很高,有的省份种植了这种水稻以后水稻产量翻了两个番,家家户户顿顿吃白米饭都吃不完。
杨队长把公社书记告诉他的杂交水稻的优点跟全村人讲了一遍,讲的全村人羡慕的不得了,要是他们能种这种水稻,那不是再也不用担心没粮食吃了!
激动伴随着怀疑,有人不太相信能有产量这么高的水稻,就算是啥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又咋样,那以前不是还说哪哪亩产五千斤八千斤的么,最后呢,都是虚报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