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胤祜后来到安寿宫请安时, 跟檀雅说起他到色赫图家的见闻,也没有落下午膳时表妹月姝时那一段儿小插曲。

无论色赫图家是不是真的有那方面的意思,胤祜避嫌总归是没有问题。

檀雅换位到这个时代的思维模式, 亲缘关系才是最牢不可破的, 姻亲能够将两家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许在色赫图家看来,儿媳妇再亲,永远不可能亲过亲侄女。

这是一个他们认为互利互惠的试探, 只看檀雅和胤祜接不接。

而檀雅早不是原来的色赫图氏,不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她有给儿子后院塞人的权利,自然不会接,但也不至于为色赫图家的试探而生气。

侄女月姝的婚事,如若胤祜不去色赫图家并且开口答应要给一个好去处, 檀雅兴许想不起来,如今知道了,就交代闻柳替她记着这事儿, 明年选秀时提醒她。

她交代这事儿的时候, 苏贵人就在旁边,提醒道:“好婚事可不光是家世好……”

檀雅点头, “是这个理。”于是又跟闻柳说,“你找人给闻枝捎句话,让她帮忙打听打听, 这八旗门当户对的人家里,哪家家境殷实,人员简单, 家风清正, 最重要的是人品好, 懂得上进。”

闻柳随着年纪增长,越发稳重,点头应了,便出去安排。

还是那位何太监帮忙做事,不过如今他被皇后乌拉那拉氏提拔做了膳房采办的总管太监,又上了年纪,寻常不再亲自跑腿,开始让他新收的徒弟小何太监做事。

小何太监才十三岁,十分机灵,而比机灵更讨喜的是一张圆脸整日都带着笑。

他见着闻柳,一口一个“姑姑”,极亲热,出宫寻到闻枝家,见到闻枝,也不仗着师父飞扬跋扈,极热乎地叫“纳兰夫人”,说话也透着亲近。

闻枝的夫君纳兰·卓极上进,背靠纳兰家,得了些家族蒙荫,如今三十几岁便是从五品的官员了,闻枝确实当得起一声“纳兰夫人”。

对于从前主子的交代,闻枝极上心,一边私底下派人打听,一边出门做客时有意留心,发现有不错的后生,便记下来,后面写着他的家庭状况和人品才能,反正能打听到全都记录在案。

纳兰·卓当差回来,偶然见到过一回闻枝记录的这些东西,颇为诧异:“你这是在做什么?”

“谨太嫔娘娘想给娘家一个侄女寻个好婚事,让我帮忙打听一下有没有合适的小子。”闻枝并不瞒他,边整理纸张边道,“娘娘说了,从这些细枝末节便能大致知道一个人的性子,我便都整理出来,让娘娘选。”

纳兰·卓闻听,正好瞧见一个熟悉的人名,便道:“这个不行,他父亲当差有些急功近利。”

闻枝立即拿笔标记上,随后道:“过几年咱家大姐儿参加选秀,也可以这般找女婿,不太过分的,我求一求娘娘,兴许还是能按照你心意找女婿的。”

她所说的大姐儿,便是纳兰·卓先头的夫人所生的继女,今年十一岁了,嫁妆一直在准备。

继母最难做,闻枝却是随了檀雅的态度,该她做的她不会差了,也不强求继女对她如亲生母亲,相安无事便好,至于旁的,则是相互的,继女越对她恭敬孝顺,她便会对继女更好一分。

至于亲生子,她如今只有一子,也明明白白说了,哪个生母都会更亲近自个儿的孩子,但她没有对不起继女的地方。

这样的态度,闻枝的夫君和继女都知道,是以他们家里,没有有些人家那些继母继女之间复杂的嫌隙,纳兰·卓也信重她。

而选秀并非是毫无操作可能的,也有不少人家会去求了皇后娘娘或者是其他主持选秀的娘娘,在皇上耳边敲一敲边鼓,建议一二,婚事便有几率能成。

纳兰·卓只是出自旁支,不可能为这事儿去求主支,原本该是靠运气得女婿的,如今闻枝有路子,自然是再没有不乐意的。

“为夫先谢过夫人。”纳兰·卓似模似样地拱手,“得夫人如此,夫复何求?”

闻枝的回应是将她那一沓纸递给他,“你若谢我,再帮我瞧瞧可还有别的不妥当的。”

……

檀雅将事情交代出去,便不再管,出使的确切时间已经确定,她如今对胤祜的帮助越发小,而胤祜一人之力,也不可能彻底改变大清。

先驱者或许在后世会受到推崇,但当世时,步履艰难,为母十数年,亦有爱子之心,实在不忍胤祜受皇权、千百年的礼教所不容。

是以檀雅虽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二,却从不教导任何不符合时代的所谓“先进”的观念,这次出使,在檀雅心里,有可能会对大清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有可能对大清毫无作用。

檀雅思考再三,别的多余的都没说,只让胤祜也备些货物,借着出使的机会,沿途做些生意,“都说海商暴富,官船肯定比寻常商船要安全许多,这个赚钱的机会,错过岂不可惜。”

胤祜却是摸了摸鼻子,道:“额娘,儿子已经建议皇兄利用出使的官船进行贸易了,为此皇兄将原定的三艘改成了八艘。”

这数量乍看不多,但大清对出海商船大小、载货量、吃水排水都有规定,官船却不在其限定内,而且因为出使,那是越大越气派越好,集大清目前最好的造船技艺和材料,极符合远航条件。

其中两艘船上还各装了二十五门大炮,以防沿途有海盗侵袭。

大清从康熙时期便重视火器,大量制造,雍正更是认为火器乃是紧要利器,每年都要制造数十门火炮,这两艘商船上的火炮数量,几乎是大清此时一年之造。

单这两艘装载大炮的巨艇,因时间紧迫,要求高,其耗资之巨,费人力之艰难,以至于造船期间一直有官员上折奏“劳民伤财”,若非雍正用私库支持,恐怕早就要腰斩。

而届时要贸易的货物,所费亦不低,九贝子胤禟愁的脑门儿都要挠破了。

檀雅听胤祜说完这些,笑了,一方面为这孩子不藏私的性子,一方面则是笑他们死要面子,非要拿好东西出去。

“做买卖又非送礼,这货物品质有差别是常事,你瞧那些商人可能保证货物全都是上佳的品质?还不是要分个三六九等。再说,就咱们的茶叶、丝绸、瓷器……那在外头都是趋之若鹜的好东西,可真正识货的人有多少,顶好东西自然要留给自家用,稍次一些的,卖出去才不心疼。”

大清太喜欢对外表现自个儿“天朝上国”的优越了,就是动了组官船进行贸易的心,也放不下身段,何必呢?又不是去扶贫。

檀雅都怀疑,若真按照他们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那暴富的海贸都能折腾成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