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第8/15页)
九月十五日,红二十五军终于到达了他们长征的终点——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合了。
此刻,红二十五军全军人数为三千四百多人。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在永坪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十六军和第二十七军合编成为第十五军团,下辖三个师,兵力七千余人。红军第十五军团组建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军事基础——《共产国际》第七卷第三期《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波四表!就好像做毛泽东部队的先锋一样,帮助毛泽东部队打开往陕北的途径。”
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之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几乎与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央红军同时开始了军事转移,经过了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所有红色武装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红二十五军从河南进入湖北,从湖北又入河南,从河南进入陕西,从陕西进入甘肃,从甘肃进入宁夏,从宁夏再入甘肃,从甘肃又入陕西,红军官兵一路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然而,这支小小的红军武装最终摆脱了生存危机,寻找到了可以发展壮大的立足点。更为重要的是,红二十五军用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在中国的腹地传播了创建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在他们经过的每一座城镇和村庄中,百姓因为他们知道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
那些牺牲在征途上的红二十五军的官兵,他们的鲜血日复一日地润泽着中国辽阔的腹地,使那里的高山得以葱茏,河水得以奔流,使那里的每一块田野得以丰饶。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将永远分享着人类最壮丽的史诗——长征——的光荣。
红二十五军已经走在陕甘苏区的境内了,官兵们享受着欢迎的口号、金黄色的小米和肥美的羊肉。而在同一时刻,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正冒着雨雪交加的严寒和不断袭来的饥饿行进于中国西南部蛮荒的原始密林中。
距离从草地边缘分出去的那部分红军越来越远了,被冷雨淋湿的毛泽东万分痛苦,他并不知道此刻红二十五军已经到达了陕北,中央红军前景不明的北进之路实际上已经敞开了。
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形中支持着这个信仰坚定的红军领袖。
九月十一日,从万分危险的情况下脱身而出的红军陆续到达了甘南与川北交界处的俄界。俄界,今迭部县境内的高吉村。毛泽东在这里与一直等候着他们的红一军团会合了。
俄界是由一位杨姓藏族土司统治的小小村落,由于国民党军队无法在这里立足,到达这里的红军相对安全了。据说这个杨姓土司自清至今已经是第十九代,他们每年向国民党当局纳税之后便平安无事了。他们对红军也没有什么敌意,土司甚至把粮食仓库向红军敞开,让红军用一些枪支换取他的粮食。杨姓土司知道,这支军队只不过是过路客而已。
与红一军团会合的时候,红军官兵悲喜交加。悲的是,红军居然分成了两部分,而且大部分在很远的地方,这使红军的前途和命运陡增了令人不安的因素;喜的是,自那个充满危险的夜晚匆忙北进之后,至今除了行军的艰辛之外,一路没有发生大的险情,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第一、第三军团终于会合在一起了。
当天,中共中央再次致电张国焘,口气严峻了许多:
国焘同志:
(一)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指令张总政委立即命令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
(二)中央已决定右路军统归军委周副主席恩来同志指挥,并已令一、三军在罗达、俄界集中。
(三)立即答复左路军北上具体部署。
中央
九月十一日二十二时
第二天,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史称“俄界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以及红一、红三军团的主要指挥员都出席了这个重要的会议: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叶剑英、蔡树藩、林伯渠、李维汉、杨尚昆、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清等。周恩来由于病情再次恶化没有出席。
会议首先听取了毛泽东关于与张国焘的争论和今后红军的战略方针的报告。虽然在现存的档案史料中,毛泽东的发言记录已有残缺,但是这一发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史料。毛泽东在其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将对未来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是解释中国革命史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起始缘由的重要依据:
……
我们在两河口一、四方面军会合,中央六月十八日决议,现在中央坚持这个方针。有同志反对这个方针,有他机会主义的方针,这方针的代表是张国焘、陈昌浩……四方面军起初是按兵不动,七月十七日要集中第一地点未实现。张到芦花,政治局决定他为总政委,张才把四方面军调动,但未到毛儿盖即动摇,一到毛又完全推翻这一决定,而把主力去阿坝、右路去班佑。张到阿坝后,便不愿意北上,要右路军南下,政治局七个同志在周副主席处开了一个非正式会议,决定给电张国焘北上,徐、陈当时表示,要他走路回草地是不好,但北上有王钧、毛炳文,走草地没有王钧、毛炳文,这是他根据的机会主义观点。所以,张国焘坚决要他回去,他便主张回去。
政治局说四方面军的领导一般是正确的,是说他在鄂豫皖、通南巴时期,从通南巴出来便不正确了,他退出通南巴,是在中央区红军退出中央区之后,那时他觉得通南巴孤立,决定到宁夏,又觉得宁夏有敌人骑兵,所以决定到西藏。四方面军退出通南巴,是不正确的,打了胜仗为什么要退出?有什么理由呢?……我们现在背靠一个可靠的地区是对的,但不应靠前面无出路,背后无战略退路,没有粮食,没有群众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到甘肃才对,张国焘抵抗中央的决议是不对的。
……
中央坚持过去的方针,继续向北的基本方针,补充决议上说的向黄河以东……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应该在陕、甘、川创造苏区。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所以应该明确地指出这个问题,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示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