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楼下的刍议

卫方在波士顿遇见了他的朋友。晚餐之后聚谈到十点半,他辞别了出来。朋友原来邀他在旅馆里住夜,他辞谢了。在夏天像奥顿这样的旅舍,单人房间起码就是一百美金一夜。而且卫方每一旅行就失眠。与其辗转反侧地纠缠着枕头和床单挣扎,还不如星夜回家,说不定在巴士上还可以若断若续地坐着打盹。

在车站里,他发现洗手间在地下室。但楼梯口有一位穿制服的服务员把守,来人非持有车票,不得下梯。

上下楼梯之后,卫方还想到当晚他和朋友在奥顿的餐室里的晚餐。他叫的是小鳕鱼,朋友要的是海味特品(seafood special)。他们的侍者名叫沾米。

“一切如何?”沾米每几分钟就走来问。

朋友告诉沾米,海味煎烹得过度。“抱歉。”沾米说着。卫方在旁边没有明讲的则是鳕鱼味同嚼蜡。付账时,朋友在账单上签了字,另给小账三元。沾米取过去,初时并没说什么,过了三四分钟他又回来了,手中仍拿着内有账单与小账的胶型碟子。“先生,”他告诉朋友,“你的签字没有注明房间号码。”这位朋友照着侍者的指示,将房间号码加写在签名之下。这时候,三块钱小账仍在碟里,沾米就趁着这机会做文章。“先生,”他说,“难道这里的服务这么坏?”

“什么?”东道主已经把笔放在口袋里,很惊讶地瞧着沾米。

对方仍然站在桌子旁边,很理直气壮地陈述:“你给的小账不到十分之一,所以我要知道服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当面被抗议小账给得不够,这是第一次的经验。可是,这是沾米的世界,小账已是分内应有而不是额外施恩。他又不能原谅这两位资深公民之年老无知,重复地说:“这小账不及十分之一……”

卫方不能猜想四十年前,当他的东道主胸前挂着飞行员和降落伞的徽章时,对这种质问的反应,现在到底是经过圣命的牧师(ordained minister),此一时彼一时也,态度自然不同,他从皮包里找出一张五元钞票放在碟子里,才把三张一元钞票收回。沾米对他的抗议算是得到圆满的解决,低声哼着道谢退场。

波士顿到纽约的巴士挤满了旅客,有些人在车门口站队达一两小时,就是想要占得座位。卫方上车时已经找不到座位,后面还有三十个人,照例公司要加派一辆车,但是这时候司机用扩音器叫乘客将行囊放在座下,小孩放在大人的怀抱中,“如果一个人占着两个座位,就要加买一张票。”这样的呼唤之后,卫方得坐在一位太太的旁边,她被迫将一个约三四岁,正在酣睡的孩子贴着自己抱起。

最后还有一位太太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占着一个座位。司机走上前要她买票。

“照规定他不需要票。”她辩着。

“他不需要票,那也就不能占座位。”司机紧迫着,还站在旁边不去,这位太太意态怏怏地也把小孩贴身抱着。司机算是替走廊上最后一个旅客找到了座位,于是再度清点人数,又向传音器里说了些话,巴士才离站,至此已近半夜时分。巴士脱离了波士顿市区,进入跨省公路。

不知什么时候,他真的打了一阵盹,醒来只听着司机大叫。“哈特福!”此时只有一位乘客下车,座席也给一位新来的乘客接替。卫方又在朦胧中继续他的旅程。再醒来时,巴士已入纽约州。外面的雨已经停了,沾湿的树叶在路灯之下带着晶莹的景色。自从1974年卫方已成为美国公民。提到美国好的地方,卫方是毫不犹疑的。在他所著的历史书里,已经说明抗战后期,中国是靠美国的支撑才能获得最后胜利的。他也记着1950年间在美国南部旅行的时候,车站的洗手间没有派专人看守,却有“有色人种”和“白人”的区别,任何地方都是分作两处。即是饮水的喷泉,也标示着colored和white,真是泾渭分明。

巴士在清晨四时半到纽约汽车总站(Port Authority Terminal)。下车之后,他才知道一切不如想象。偌大的纽约总站,只有灰狗经营的地下室一部分开放,有警卫守门,只让有票的人进来。候车室已经坐满了人,还有人在地上躺着睡觉,也有人靠在楼梯旁边看报纸。

提着行李信步走到四十二街,他已经问明白了:第一班去纽普兹的车在清晨七点出发,车站在六点半才开门售票。离现在至少还有一个半钟头。这时候街上虽有车辆行人来往,但所有的店铺全都关着,即使咖啡店也是门扉深锁。他抬头望着很多的摩天楼,又兴起今昔之感。卫方第一次到纽约时,全部的建筑都是钢骨水泥,现在却有很多的用有色玻璃做建筑的外表了。

沿着第九大道走去,他不敢太靠着建筑物走。因为有些无家可归(homeless)的人正傍着墙壁睡觉;有灯光的一片地方,则有不少街头的叫花子。

他不能过度的发牢骚,诉不平。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各种时装美术艺术表演展览之中心,有天才的人起先或者有些困难,只要在这几平方英里的面积内打开门径,无一不获得生活之满足,物质上的报酬也很实际,十万百万随手而来,也不分人种国籍的畛域。他也不能过度的代街头搭地铺讨饭吃的人申冤。美国现在可算“全部就业”(full employment)。到处都是事求人(Help Wanted)的广告。不然像沾米那样的侍者,要是记挂着饭碗之安全,又何敢在资深公民的顾客面前讲小账不能少过十分之一的大道理?至于报纸杂志上有时还提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的失业人数,则有专家分析其咎在这些人自己身上,其中大多数则是无可雇用(unemployable)。再说得不好一点,在这个时间、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仍旧踯躅于街头的人,也就是没有出息。在重视成功的社会里,他们只能被称为失败failure。

卫方也索性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不然何以天尚未亮,仍踯躅于纽约的第九大道与四十二街之间?又何以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尚在侃侃而谈,闲坐着吃龙虾,今日则自己扛着行李袋付不慷慨之小账?

虽说闲常他有这样的想头,可是又不愿如此衷心的糟蹋他自己。

他也不愿争辩在经济景气的年份仍然找不到事做,其咎在社会还是在各人本身。他认为两种情形都能存在,彼此都有理由。要是加入此中争论,他就会被卷入现实政治的漩涡中去了。他学的是历史,这时候他希望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对现时政治保持距离,可是历史承先启后,又不能和今日不关痛痒。同时他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的一个大问题:刻下美国和很多亚洲国家打交道,政治思想的冲突已属次要。这些国家以廉价劳工制成品侵入西方的市场,使美国对外贸易,产生收支上绝大的不平衡,也仍可以平心静气的根据数目字谈判。惟独两方之不同,可能因宗教思想之不同而产生更大的差异,至为可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