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短促突击”战术

中共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选择“短促突击”,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反“围剿”开始前,远东局提出要使用常规部队和游击队打击对手后方,认为:“这种战术可以使我们在苏区之外顺利作战,避免重大损失。”[48]中革军委期望:“假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以内,能够在黎川获很大的胜利,那末,蒋介石的第二步骤就更要小心了,那么我们便可采取旋回政策,推迟和避免与他决战。”[49]这一点,其实在红军将领中也有相当共识,林彪、聂荣臻在战役开始前夕建议:

敌人采用逐步延伸的办法,首先完成在永(丰)吉(水)间之封锁线,然后再移其兵力,进行永(丰)乐(安)封锁线……在此情况下,如我军仍在现地不动,则有使敌封锁线完成可能,故我们意见,应以我们的行动调动敌人,以寻求击敌机会,以破坏敌封锁计划,我们除以一部正面钳制外,余应到北线敌人之后方翼侧及间隙中活动。[50]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反“围剿”作战初期,当时由项英代主席的中革军委曾尝试过到苏区外围进行外线作战,顶出去打,力争主动的战法,其攻击方向主要为国民党军较为薄弱的黎川、硝石地区,试图在此打破国民党军封锁线,打通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破坏国民党军的堡垒战术。虽然硝石战役通过运动作战截断国民党军一部,使蒋介石不得不承认其“七十九师在硝石吃亏”,[51]但这一作战方针未能取得明显效果。由于国民党军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和对防御工事的特别重视,红军进入国民党军区域后,处处受制,不仅难以调动对方,自身后路还常有被切断之虞。时任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莫文骅谈到:“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主动进攻,试图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实际上由于红军兵力不集中,又是在敌人堡垒密布的白区作战,故我们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境地,可说是虎落平川。”[52]由于红军武器落后,攻坚能力不足,堡垒的威力不能低估。1934年年中,湘鄂赣红军试图从国民党军碉堡群中突围时,“把机枪集中向碉堡攻,打不烂,冲也冲不过去,牺牲很大。从早晨开始突围,一直打到下午快天黑,一道封锁线还没有突过”。[53]

在难以顶出去打,又希望坚守苏维埃现有区域的情况下,红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开始在苏区外围与国民党军展开运动防御战。当时,人们普遍认同:“消极的防御一定是失败的”,[54]“应采取积极的和运动的防御”。[55]对防御中应坚持运动战原则、力争主动,在理论上有清醒认识。被认为推行了消极防御政策的李德和项英当时都明确指出,红军反“围剿”战争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在敌人堡垒主义的条件下,寻求运动战,不要在进攻堡垒中,来消耗我们的兵力和兵器,要在堡垒外,于敌人的运动中,来消灭其有生兵力”;[56]“应该避免进攻要塞堡垒地域,甚至避免正面进攻停止的敌人。我们战术的特质就是要搜求运动中的敌人,特别是他的翼侧施行迂回,或因地形和时间的关系施行包围,以及迅速而猛烈地突击敌人纵队第二、第三梯队的翼侧。”[57]国民党军在广昌战役后的总结中也谈道:“匪每欲以碉楼线,袭留我主力于正面,利用其重兵,袭击我之侧背。”[58]国民党方面谈到的这种战法,就是中共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运用最多的“短促突击”战术。

所谓“短促突击”,即以一部防御吸引敌军,同时将主力埋伏在附近,当敌军出现在我前沿阵地时,以埋伏之主力部队“施行短促的突击及袭击,以便于堡垒前瓦解敌人”。[59]李德具体规定了这一战术的几个主要原则:“向敌人运动中的部队进行短促的侧击”;“在敌人后续梯队或堡垒内来的增援队未到达前,迅速解决战斗”;“要最坚决的使用最高度的主力作战,以便确实的避免延长战斗”;“迅速转变自己的突击方向,主要的是利用敌人诸纵队的内翼侧,在其诸纵队间执行机动”。[60]简言之,就是要吸引敌军于堡垒之外,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对敌军实施包围、速决歼灭,“他不是一个正规的攻击战,也不是一个正规防御的战斗,他是混用着各种复杂的战斗方法”,[61]包含了这一时期中共用兵的几个基本原则:迅速、突然、机动、集中兵力。

从目前材料看,这一战术发端于第五次反“围剿”前夕。1933年9月中旬,共产国际远东局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已经显露了这一战术的雏形:“我们应该让敌第一梯队部队向前推进几里。在这时我们将迅速在两翼运动,以便出人意料地迎击敌主力部队。在先歼灭敌第二梯队之后,再以小股部队击溃其第一梯队。”[62]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不久,这一战术在实践中得到运用。1933年10月中旬,项英就硝石战役发出指示:“三军团应力图在十三、十四两日,向西及西南以个别的短促的打击在一师以内之先头部队,不应与敌之大兵力作战,不应向硝石作任何攻击。”[63]11月底,项英再次提到:“对敌各个部队不大于一师(的),给以短促迅速的突击……要避免与敌人的兵力过早开始决战。”[64]周恩来、朱德则在致林彪、聂荣臻电中,就截击国民党军吴奇伟师指示:“这一截击应是迅速突然短促的,绝对不应正面强攻。”[65]12月22日,周恩来、朱德又致电红军指挥员,强调红军应切忌正面强攻与相持恋战,要力求在敌移动中从侧翼进行最短促干脆的突击。[66]11月27日,“短促突击”已出现在红军指挥员的日记中,红五军团十三师师长陈伯钧明确写道:“我军有集结主力,以‘短促突击’侧击该敌之任务”。[67]“短促突击”战术在实战中运用已比较经常。

应该说,对“短促突击”战术作出最集中阐述的是代表共产国际驻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总结了国民党军新一轮“围剿”中所取战略,指出国民党军在战略上放弃了过去的坚决的突击,而采取持久消耗的作战方针,面对这一新形势,红军像以前那样采取诱敌深入的大规模运动作战已不太可能,短促突击的方法应是相对可行的选择。短促突击主要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支撑点的防御以吸引敌人。支撑点的防御不是目的:

运动防御的目的不是为要顽强扼守阵地或消灭敌人,而是为争取时间及诱引敌人(诱引敌人远离其堡垒以便我突击队隐蔽的突击之);因此运动防御只应同敌人的先头部队(侦察、前卫游击队等)作战,并迫使敌人的主力展开,当执行了这个任务时,即有计划的转移到后一个地区……我们要记着,运动防御是为着保证我们主力在有利条件下施行突击的机动,如过早的退出战斗或顽强的战斗,都不能保证这些条件的构成。[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