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宋元时代垂河流域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状况(第3/6页)
蒙哥即位以后,察合台汗国发行的银币有的铸于“大斡耳朵”,即此地。
亦剌八里(Ila Balïq):明代又音译作亦力把力,亦见于小阿儿马尼国王海屯的记载,位于亦列河岸,丁谦认为:“阿力麻里、亦剌八里,皆以阿里马图河得名。然则阿里麻、阿力麻、亦剌八,亦力把,实际一音之转,不过两城名同,易于混淆。”(注:《元经世大典图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丛书》第2集,叶十四。)丁谦此议全误。阿力麻里,来自突厥语Almalïq,意为“苹果园”;亦剌八里,原名为Ila balïq,意为“伊犁城”,两者相差甚远。
《耶律希亮神道碑铭》与《元史·耶律希亮传》提到亦烈河之南的“也里虔”城,即此亦剌八里。“也里虔”为Ila känd(伊犁城)之音译。
也云赤(Yafïnč):丁谦、屠寄和布来特施乃德皆以刘郁《西使记》所记塔剌思以东、虎思斡耳朵西之“亦云”河当之,均误。也云赤显然是《世界征服者史》中西辽派监领官所至之Yafïnč,亦即《突厥语大词典》之Yawïnč,该书称之为“亦列河附近的一座城市”。(注:阿拉伯文原稿,第608页;英译本,卷2,第341页。)同时,作者谈到双河城时又说,“它是一个边镇,称为‘双河’(Ekiögüz),这是一个位于两条河之间的镇子:亦列和也云赤。”(注:阿拉伯文原稿,第41页;英译本,卷1,第103页。)按此,则也云赤又是一条河名。
(二)虎思窝鲁朵(Quz Ordu)地区
名见《元史·曷思麦里传》,又音译为虎思斡鲁朵(《西游录》)、骨则讹鲁朵(《金史·粘割韩奴传》)、古续儿国讹夷朵(元好问《刘氏先茔碑》)和古八里等。《辽史·天祚帝纪》云耶律大石建都于此,“号虎思斡鲁朵”。王国维因之认为这是契丹人新起的名字,其旧名为裴罗将军城(注:《西辽都城虎思斡鲁朵考》,《观堂集林》。),不确。志费尼在叙述漠北回鹘汗国西征时,提到回鹘人曾于此建裴罗将军城,该城称为虎思八里。(注:《世界征服者史》,第64—65页。)另据可失哈里记载,裴罗将军城(Balasaγun)又称为虎思斡鲁朵(Quz Ordu)。(注:阿拉伯文原稿,第74页;英译本,卷1,第148页。)可见虎思斡鲁朵的名字早就存在,并不是契丹人起的。屠寄认为《经世大典图》之八里茫即裴罗将军城,王国维附合之。(注:《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此议误。八里茫是另一座城市。
斡鲁朵,突厥语,意为“君王的居所”,但可失哈里未解释Quz Ordu这个名称的含义。《辽史》卷116《国语解》云:“虎斯,有力称。《纪》言‘虎思’,义同。”据此,虎思斡耳朵义为“有力之宫帐”。但安部健夫认为,虎思(Quz)即乌古思,虎思斡耳朵,指乌古思之宫帐。(注:《西回鹘国史的研究》,第299页。)可备一说。
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裴罗将军城又称为虎思兀鲁失(Quz uluš)。uluš在职乙方言中意为“村子”,而在裴将军城附近的阿儿浑(Arghu)方言中,uluš意为“城市”。(注:阿拉伯文原稿,第43页;英译本,卷1,第105页。)所以虎思兀鲁失(Ouz uluš)义为“有力之城”或“乌古思之城”。在《世界征服者传》中,虎思斡耳朵称为虎思八里(Quz balïq),其意义仍然一样。裴罗将军城可能是其原名,大约是后来突骑施人或乌古思部落在此设置营帐,而得名虎思斡鲁朵、虎思兀鲁失和虎思八里。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金史》卷121《粘割韩奴传》提到,在西辽占领这里以前,统治虎思斡鲁朵的是“回纥邹括番部”。这里的“回纥”指的是穆斯林,而“邹括番部”就是哈剌汗朝的统治氏族。
据志费尼记载,13世纪初,西辽军队败于花剌子模,溃军劫掠了虎思斡耳朵,大批居民被杀,元代此城失去往昔的重要地位。14世纪上半叶,这里可能发生了瘟疫,大批人死亡,城市很快衰落下去。至16世纪时已经完全荒废。
居住在西辽故都虎思窝耳朵至赛蓝之间的民族在宋元时代被称为阿儿浑人,这里是哈剌汗朝和西辽的中心。阿儿浑人的祖先是突厥化的粟特人。在元初这一部分人已经基本上伊斯兰化。(注:见杨志玖:《元代的阿儿浑人》,《元史三论》,第226—236页。)在虎思窝耳朵地区,信奉伊斯教的阿儿浑人与聂思脱里教徒混居。
1883年秋以后,在虎思窝鲁朵故城附近,发现了属于景教徒的大小两个墓地共610方镌有叙利亚文的墓石。其中一个墓地在今托克马克以南不远,另一个距离前者15里的别什佩克(Pišpek)约三里。大墓地由Alamendina发现,小墓地由Porjakoff博士发现。一般称大墓地为托克马克墓地,小墓地为别什佩克墓地。据日本人佐伯好郎称,在这610方墓石中,能读通的约有537方,完全读不通的有37方。能读通的537方中,最早的一方纪年为公元858年,这说明景教传到这里的时间相当早。这些墓石的纪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希腊历,以公元前310年为其元年,故通常将墓石铭文的年代数减去310,就可知立碑的公元年代。应该注意的是,希腊历以10月1日为年之始,故折算公历时应考虑这一因素,另一种是十二属相纪年。
可辨认年代的432方墓石中的绝大多数立于1248—1342年,这说明蒙古统治时代,这里生活着大批景教徒。根据墓石纪年统计,从1286—1347年,平均每年死亡约五人,以正常死亡率8.4%估计,当时聚居于此地的景教僧徒达千人以上,墓主的生前身份各不相同,既有位居社会上层的世俗官员和主教、副主教等神职人员,也有一般信徒,女信徒也为数不少。
虎思窝鲁朵之名不见于13世纪中叶和14世纪中叶的景教主教驻节表(注:亨利·玉尔:《契丹及前往其地之途》,第ccxlv页及第179页;还可参见《中西交通史料汇》第1册,1977年,第207—210页。),这里的景教团体当由阿力麻里的主教管理。墓石铭文表明,14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数年中,这里居民的死亡率突然上升,这个景教徒聚居区也突然衰落了。
虎思斡耳朵位于碎叶川自古为人口密集区。其今地为距托克马克(Toγmaq)18公里的布拉纳(Вурана)遗址。据唐朝宰相贾耽《皇华四达记》的记载,这里是从碎叶通向中国内地的驿路的第一站。苏联考古学者从70年代开始在故城的市区进行发掘。由此向南1公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古代景教徒墓地。整个遗址目前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入口处设在哈喇汗朝时代的伊斯兰教宣礼塔前。该宣礼塔建于11—12世纪,是目前仅存的两座哈剌汗朝时期同类建筑中的一个。另一个在乌兹根。原高44米,15—16世纪时遭地震破坏,现残存部分尚高24米。底基达100平方米。遗址内有一个露天的突厥石人收藏中心,集中了大批在楚河流域发现的公元6—10世纪的突厥石人,保存得十分完好。遗址内还有一个博物馆,收藏品均为当地出土文物,其中有聂思脱里教石刻四方,上有十字纹和叙利亚字铭文。又有方孔铜钱七枚,其中四枚是开元通宝,一枚样子似汉钱,但钱面铭文并非汉文,发现于8—9世纪的地层内,当为突骑施钱。此遗址城墙残迹长不过二三公里,遗址面积不过数平方公里而已。《金史·粘割韩奴传》称西辽“所居屯营,乘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1991年6月4日晨我随考察队一行至布拉纳踏勘。我们看到的城墙较汉文史料所记虎思斡耳朵城的规模小了很多。其地位于碎叶故城附近,按《皇华四达记》的记载,从裴罗将军城到碎叶城共20里,据现代测量,从布拉纳遗址的城墙到碎叶遗址的城墙之间的直线距离为6公里,天气良好时,从布拉纳遗址的哈剌汗朝时代宣礼塔顶部,可遥遥望见碎叶城遗址。《金史》中的虎思斡耳朵城,可能是包括碎叶故城,甚至也包括“新城”在内的草原复合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