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别想摆脱娱乐

2013年伊始,柴静的新书《看见》大火特火,据说不到一个月就大卖超过一百万册,虽然不少人从开始就很看好这本书,但是这个成绩也实在让人跌破眼镜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果不其然,微博上各种中国特色的爆料接踵而至,先是有人在微博上爆出柴静刚刚与多年前离婚的前夫复婚。这位前夫和某时尚杂志女主编刚刚离婚,紧接着开始有很多人批判柴静的书不好,业务水平不高,甚至连闾丘露薇也站出来说柴静不是称职的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时候表演的痕迹太重。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写过一本著名的《娱乐至死》,这本书写于七十年代电视正大行其道之时,波兹曼在书中深入探讨了电视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娱乐至死”这个看法。波兹曼认为,“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根本是自相矛盾的,所有的人都是在表演,电视只有一种声音,即娱乐的声音。电视的时代就是娱乐的时代。电视媒介形式的本身就不能承载严肃认真的思考,只有书籍能够承载严肃认真的思考,因为书籍可以用几百页去说明和深度挖掘一个问题。你读书的时候,你必须要安静下来长时间地独处和思考。而电视则不同,就像波兹曼说的“在这个(电视)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电视媒体的到来使得信息碎片化,导致人们思考能力的下降。”波兹曼说这话时,绝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比电视更碎片化,更不严肃,更加地娱乐至死。所以我认为闾丘露薇话是对的,柴静当然是在表演,但是如果这是职业要求,也无可厚非吧。站在镜头前,人人都是在表演啊,别说在镜头前,就是普通人在微博上、朋友圈里也是情不自禁地在表演啊,柴静的采访风格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但是在我这个普通观众看来,电视上的主持人,其实是没有什么演和不演的区别,只有演得成功和演得不成功的区别,当然了,还有表演流派不同之分。

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娱乐节目,电视就是很浅层快速地传递讯息,所以当你需要让你的节目显得特别有深度,有内涵,而你却只有半个小时,这中间还要插播洗衣粉、啤酒、尿不湿、口香糖的广告时,你就只能靠表演,深度报道的一线记者需要知道怎么表现心情很沉重,表现若有所思,谈话节目主持人要表演“我很有智慧,很公正客观”,娱乐节目主持人需要表演“我很高兴,我很high”,美食节目主持人需要表演“这东西真好吃”等等,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大多数人无心阅读,看电视上的表演就已经可以相信自己足够有深度了。而从另一面来讲,事实也一遍又一遍地证明,现在有两种作者的书特别好卖,一是写书的会表演的,二是表演的会写书的。对这样的作者的书大卖而进行批评,我觉得真没什么必要,于丹和易中天不是学者中最有学问的,但他们是所有学者中最会表演的,所以他们的书卖得最好。这是因为他们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一切都是应运而生,如果不是于丹和易中天,还会有别的会表演的学者来摘这个果子。我们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文字阅读整体倒退,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流行的娱乐至死的年代。很多事情的发生,是由时代做出的选择,非我们个人能改变,连当事人在内都只能接受它。

其实柴静可以算是电视圈里少有的认真思考和认真写文章的女记者了,节目不够,唯一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认真思考的问题的只有文字,她的努力和用功大家也都是看得到的。积极严肃地参与公众话题,想要为社会做点事。无奈的是,谁都别想摆脱娱乐,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讽刺,谁也别想置身于娱乐之外,无论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你是个电视人,是个名人,又是个女人,但归根结底,你就是一个娱乐人物。

这场围绕着柴静展开的争吵,已经又一次无可挽回地变成了一个娱乐事件。在这个娱乐的年代,当你成为一个明星记者,那么你首先是一个明星,然后才是一个记者,如果你的书卖得很好,名气也越来越大,你就别无选择地成为了一个娱乐消费品,必然会被挖八卦,被批评。一个名人的私生活和不相干的普通人其实没什么实质的关系,可是大家都想关注点什么、吵吵闹闹点什么不是嘛,因为生活太无聊了,闲着也是闲着。虽然柴静和闾丘露薇都很认真地对待工作,都很真诚地相信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但是她们却都无法拒绝自己变成了娱乐事件的主角,就连闾丘露薇自己也一样,本来是想探讨点专业领域的事,结果无非是给这件娱乐事件的升级添了砖加了瓦而已。至于柴静的读者,其实大可不必太愤怒,等下一个娱乐事件出来,这一页就翻过去了,柴姑娘是书照卖,人照红,节目照做,什么都不影响。反正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大多数的争吵爆料,其实都没什么正经。

最后说句题外话,有一次在电视节目里看到易中天老师,主持人问他成为名人的感受是什么,易老师说感受就是好像峨眉山上的猴子,供人娱乐。听完了这话,我开始喜欢易中天老师了,他是一个想明白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