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第6/7页)
◎维佐山,在意大利西北部,阿尔卑斯山脉在皮埃蒙特和法国之间的一座山峰。
◎尼斯,法国南部的一个城市。
◎瑟尼山,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山峰,在法国境内靠近意大利的边境上。
◎阿斯提是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境内的一个城市,意大利诗人阿尔菲爱里的故乡。当地产的葡萄酒,特别是附近奈比奥罗产的葡萄酒极为出名。奈比欧是奈比奥罗的土音读法。
◎夏洛特·考尔戴(1768—1793),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期间的一个年轻姑娘,与吉伦特党反革命分子有密切联系,于1793年7月13日刺杀了杰出的法国革命家马拉,后被判处死刑。
◎天主教的教士在担任圣职时,需要发不结婚等等终身愿心。
◎达尔马提亚,欧洲克罗地亚境内沿亚得里亚海的一个地区。
◎宣叙调,声乐的一种形式,在音调和节奏上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或朗诵的语调。
◎1个赛干折合12法郎左右,作者以每赛干折合10法郎计算,所以下面提到这笔钱时,说是600赛干。显然这是第十七章中莫斯卡伯爵托拉西转交法布利斯的那笔钱。
◎萨罗诺,意大利北部,米兰和科摩之间的一个城市。
◎意大利文,“修道院式的”。
◎古代有一种用皮革或绳索做成的武器,可投掷石块,叫做投石器。善于使用这种武器的人叫投石手。
◎拉丁文,“必需条件”。
◎意大利文,原意是“月亮”。古代人认为人的心情受着月亮变化的影响,说一个人有了luna,就是指一个人忽发奇想。
◎巴拉齐(1775—1860),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著名画家,也是雕塑家。
◎圣约翰,《圣经》中的人物,通称为“施洗的约翰”。他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耶路撒冷等地的人都到他那里去,在约旦河受洗。后来耶稣也由他施洗礼。
◎保民官,一译“平民保民官”,古罗马维护平民利益的特殊官职,从平民中选出。后来转义为“民众的保护人”“人民的代言人”。
◎意大利文,“在心里”。
◎西吉斯蒙皇帝(1368—1437),德国皇帝。如果说他攻打过帕尔马,那也应该是在15世纪以后,因为他在1410年当选为德国皇帝,1414年加冕。不过在1248年,帕尔马曾经遭到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围攻,而没有被攻破。在本书第22章内再次谈到这座蓄水池时,又说它是“13世纪的建筑工程”。
◎拉丁文,“万福马利亚”。圣母经的首句,晚祷时要念三遍,在此做“晚祷”解。
◎餐具室,指和饭厅相连、放餐具的房间,往往也是仆人们吃饭的地方。
◎代祷,天主教认为圣母接受信徒的请求,代信徒向天主祷告。
◎拉丁文,天主教举行感恩仪式唱的圣歌的头两个字,意思是:“你,主啊”,加上下面一个字laudamus,意思则为:“我颂扬你,主啊”。此处作“感恩仪式”解。
◎帕维亚,意大利北部城市。
◎雷纳(1770—1826),意大利米兰的学者,藏书极多。
◎圣哲罗姆(约331—420),古代基督教《圣经》学家、拉丁教父。写有《圣经》注疏和神学著作多种。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擅长十四行体的抒情诗。
◎浮凯贝尔格(1786—1854),瑞典雕塑家,几乎终身住在罗马。
◎泰纳拉尼(1789—1869),意大利雕塑家,卡洛瓦的学生。
◎海耶茨(1791—1882),意大利画家,从1822年起住在罗马。
◎豪华者洛伦佐(1448—1492),意大利佛罗伦萨公爵,诗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位活动家。
◎罗伯特王(1275—1343),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王,曾抵抗德国皇帝亨利七世的侵略。
◎考拉·迪·黎安济(1313—1353),14世纪罗马人民起义的领袖,获得保民官的称号。
◎这里提到的这些政治家,在当时都被认为是为意大利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人物。
◎奥尔塔山谷,在贝尔吉拉特西面15公里处,有一个和马乔列湖平行的小湖叫奥尔塔湖,这个湖被圈在山谷中,山谷就叫奥尔塔山谷。
◎“F……”是“法布利斯”的法文写法的缩写。
◎意大利文:“小府邸”。
◎德·贡迪亚克神父(1715—1802),法国哲学家。帕尔马公爵费迪南(1751—1802)曾经受他教育。
◎德·费利诺侯爵(1711—1774),帕尔马公国的法国籍大臣。
◎路易十六(1754—1793),法国国王。
◎特里克特拉克,一种用骰子进行的游戏,玩时常说“让咱们走吧”一语。
◎字谜游戏,由数人演哑剧或者喜剧来表示一个字的各个部分或整个字的意思,让观众猜这个字是什么字。
◎即兴喜剧,或译为“幕表剧”,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文是Commedia dell’arte,直译应为“行业喜剧”,表明它是由职业演员表演的,需要演员有高度技巧,剧本只有提纲,称之为“幕表”。
◎慕尼黑,德国南部城市。
◎这次谈话是在1823年到1824年的冬季,而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生于1783年,因此她实际上有40岁了。
◎勒利奥,意大利喜剧中的定型人物。年轻、俊美,为女主角所爱的情人。
◎昂提布,法国南部濒地中海的城市,靠近意大利。
◎拉封丹于1668年到1694年陆续出版《寓言诗》12卷。下面引用的《园丁和他的领主》这一首诗与原著略有出入。
◎米罗,狗名。
◎路易十三(1601—1643),法国国王。
◎玛丽·德·美第奇(1573—1642),路易十三的母亲。路易十三即位时因年幼由其摄政。后来在路易十三统治期间,在宰相黎塞留的坚决要求下,被逐出宫廷。
◎巴赞(1793—1850),原名亚纳依·德·罗古,1814年任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近卫兵,后来从事研究历史,他的主要作品《路易十三朝代的法国历史》四卷,是1837年起在巴黎出版的,因此司汤达在叙述1820年发生的故事中提到这部著作,是一个疏忽。
◎黎塞留(1585—1642),红衣主教,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宰相。法国专制制度典型代表。执政年间(1624—1642),奖励工商业,压制贵族反抗,加强了中央集权。
◎1572年时,法国胡格诺战争已进行10年,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试图和解。但在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的前一夜,天主教派突然在巴黎及其他城市对胡格诺派大肆屠杀,死者仅巴黎一地即有3000人。内战因而更趋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