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第6/8页)
12日晨,从正面战场向横城败退下来的敌人越来越多,突围的数量也越来越大。北到新村,南至大谷,约6公里的公路上,突围与反突围的战斗越来越激烈。
敌步兵在航空兵和坦克的掩护下疯狂地突围,同时,敌不断派增援部队接应被围之敌。但是,在第117师的顽强阻击下,牢牢地阻断了敌人的退路,经一天一夜激战,毙伤敌850余人,俘敌2500余人;击毁和缴获坦克、汽车200余辆、各种火炮100余门。第117师获得了中朝联合司令部、政治部通令嘉奖。
在第117师向敌后穿插的同时,第42军第125师阻击横城以南美军的增援,在前进中歼灭横城外逃之敌一部。
第42军第124师和第40军第118、第120师从西向南插进,将南朝鲜军第8师各部间的相互联系完全切断,分割成数块。
第66军从东北方向南进,歼敌一部。
人民军第3、第5军团也在横城以东和东南阻击了南朝鲜军第3、第5师的北进增援。
战至13日晨,横城之战歼灭南朝鲜军第8师3个团和美军第2师一个营及4个炮兵营,共1.2万余人。
李奇微后来回忆说:“在中共军队的进攻面前,美第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火炮的损失更为严重。这些损失主要是由于南朝鲜第8师仓皇撤退所造成的。该师在敌人的一次夜间进攻面前彻底崩溃,致使美第2师的侧翼暴露无遗。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使南朝鲜军队树立起抗击敌军夜间进攻的信心。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李奇微迅速制定了对付中朝部队突然进攻的作战方针,即确保朝鲜东海岸的南朝鲜军第1军防守区和砥平里,限制中朝军队的进攻正面,待志愿军攻势减弱后转入反击。
横城战役胜利结束后,为扩大战果,彭德怀决定以第39、第40、第42军各一部共8个团的兵力歼灭砥平里地区之敌。
砥平里是朝鲜的重要战略要地,位于横城以西,是美军第9军和第10军接合部的交通汇集点。砥平里四周是一二百米高的小山,各山头筑有野战防御工事,设有铁丝网和地雷等障碍物。
由于志愿军对该敌判断有误,当时侦察判断,该敌为已经逃跑了一部的美军,最多不过4个营的兵力。后来在战斗中才弄清,砥平里之敌为美第23团全部,另指挥法国营和一个炮营、一个坦克中队,总兵力6000余人。
13日晚,志愿军向砥平里发起了进攻,部队英勇顽强,打得十分惨烈。战斗虽然受挫,但指战员们前赴后继,奋勇冲杀。
经过一天一夜激战,美、法军队被压缩在不到2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就在美、法军队即将崩溃之际,李奇微派出的第9军的坦克赶到,坦克火炮一齐开火,适时赶到的美军飞机也狂轰滥炸,投下了大量凝固汽油弹和燃烧弹,砥平里附近山上烧起熊熊烈火。
2月15日,美军骑兵第1师第5团在30余辆坦克、10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推进到砥平里西南的曲水里。
彭德怀命阻援部队予以阻击,经激战击溃美军步兵,但美军坦克倚仗火力优势冲入砥平里与其守军会合。
为避免陷入被动状态,彭德怀命令志愿军于2月16日拂晓撤出战斗,全线转入防御。
志愿军发起第四次战役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鉴于朝鲜战场上美军凭借占有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遭到志愿军攻击时撤退快,而志愿军停止攻击后其反扑也快,以及志愿军得不到较长时间的战场休整等情况,为了保持作战的优势力量,于2月上旬,确定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以第二番作战部队于2月中旬开始入朝,4月中旬接替第一线作战。同时还计划了第三番作战部队。
为掩护第二番部队入朝参战,彭德怀决定第一线部队以空间换取时间,争取在三八线以南组织两个月左右的防御,掩护第二番部队到三八线地区完成集结,发起第五次战役。
2月21日,彭德怀乘专机抵达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朝鲜前线敌我情况和志愿军面临的许多严重困难,请中央设法解决,否则将延长战争时间。
毛泽东听完彭德怀的汇报后,说:“根据现在情况看来,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3月1日,毛泽东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谈到:从目前朝鲜战场最近进行的战役中可以看出,敌人不被大部消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而要大部消灭这些敌人,则需要时间。因此,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至少我应做两年的准备。目前敌人的作战意图是企图与我进行消耗战。为粉碎敌人意图、坚持长期作战,达到逐步歼灭敌人之目的,我中国志愿军拟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我军拟让敌人进至三八线南北地区,在我第二番志愿军部队9个军到齐后,再进行有力的新的战役。我们计划在我第二番部队到齐后,在4月15日至6月底两个半月内,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消灭美军及南朝鲜军建制部队数万人,然后向南汉江以南推进,最为有利。
彭德怀从北京回到朝鲜后,致电柴军武转金日成:现将在北京商谈各项摘告如下:毛泽东与政治局同志均认为朝战带长期性,我应积极增加在朝作战力量,尤其加紧修建机场,以便空军参战。除按三番作战部署兵力外,再抽老兵5万入朝,以便随战补充。作战方针以消灭敌人为主,不必顾虑城市之暂时得失。抗美援朝运动已在中国全面展开,动员参军人数各地均超过。
2月18日,朝鲜前线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李奇微为美军在砥平里战斗中打退中国军队而沾沾自喜,又在酝酿下一步计划:准备发动一次强大的进攻,以两个师的兵力在汉城以东强渡汉江,旨在切断敌军的补给线,并包围在西部地区集结的敌部队。
原先,李奇微认为,收复汉城在军事上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感到背靠一条无法徒涉的河流无法进行有效的战斗。但是,麦克阿瑟告诉李奇微,如果能夺得汉城,能使“联合国军”士气大振。同时,美国在外交上也能取胜。
当时,李奇微了解到,位于平壤一带有中国军队4个军,但他对中国军队的实力、武器状况、士气以及作战企图等方面的情况依然不明。他判断中国增援部队很可能在源源不断地由该地区南下,以加强当面之敌。
李奇微制订计划的企图是:给敌人以最大限度的杀伤,同时尽量减少我们的伤亡;保持各主要部队建制的完整性;小心谨慎,避免因敌之诡计或我之贸然行动而陷入敌人包围,被其各个击破。我们的追击要有限度,只能在仍可获得强大支援的情况下才继续追击,或者至少要在部队能及时与敌脱离接触、进行局部后撤的情况下才实施追击。他将这次进攻计划命名为“屠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