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第8/8页)
我此后又在其他讲话中反复讲了这一观点的要点,而且我还打算于3月28日在全国无线电广播节目里再次提及。
如果我能得到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不管是以机密的还是别的形式,我都视之为巨大的帮助。你的崇拜者成千上万,你赢得了人们莫大的尊重。祝你在你所指引的伟大事业中成功。
麦克阿瑟说过,他总是感到有责任坦率地回答每一位国会成员的询问。于是,他在3月20日回复了马丁的信。他没有将复信列为机密:
我十分感谢你8日的来信和信中寄来的一份你于2月12日讲话的副本。我以极大的兴趣拜读了你的讲话,我发现尽管岁月流逝,但你昔日的魄力无疑没有消失。
赤色中国在朝鲜与我们交战,我关于因此产生的局势的观点和建议已极为详尽地向华盛顿做了报告。总的来讲,这些观点是众所周知的,并得到了普遍的理解。这些观点主张走传统的路子,那就是像我们过去所成功做到的那样,用最大限度的武力去对付武力。你关于使用台湾的中国军队的观点,既符合逻辑,也符合这一传统。
有些人似乎令人奇怪地难以相信,亚洲这里是共产党阴谋家们进行征服全球活动的地方,而我们所介入的是因此在战场上引起的问题;他们难以理解的是我们这里用武器打的是欧洲式的战争,而那里的外交家们仍在进行着舌战;他们难以理解,如果我们在亚洲把这场战争输给共产党,欧洲的陷落就不可避免,而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欧洲就完全可能避免战争,保住自由。正如你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要赢;胜利不是别的东西可以替代。
马丁于4月5日在众议院宣读了这封信,称他“有责任告诉美国人民我从这位伟大而可靠的人士那里得到的情况,此事又轰动了全世界”。虽然,麦克阿瑟说马丁“因为某些未加解释的原因和未同我磋商”就发表了那封信,但似乎很明显麦克阿瑟希望这封信公诸于世,决定要在公开辩论中同杜鲁门政府对抗。
第二天,4月6日,杜鲁门再次召集他的高级顾问马歇尔、艾奇逊、艾夫里尔·哈里曼和奥马尔·布莱德雷。他们用一个小时讨论了对麦克阿瑟该怎么办?以何种方式和何时解除他的职务。
艾奇逊发言说:“关于麦克阿瑟的下场已毫无疑问,唯一的问题是用最明智的方式处理他。”
“麦克阿瑟两年前就应撤职,那时他纵容日本国会通过了一项与华盛顿对日经济政策相矛盾的法律。”哈里曼振振有词地说。
“关于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应该谨慎从事,并要同参谋长联席会议磋商。”马歇尔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议。
“总统先生,”艾奇逊也表示同意,“如果您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您这届政府将面临一场恶战。”
“现在休会,请马歇尔查阅五角大楼档案中麦克阿瑟同华盛顿之间在过去两年中所有的来往信件。”杜鲁门仍然没有明确表示意见。但他已打定了主意,但并不想影响别人。
第二天,4月7日,星期六,同班人马再次会晤商议,马歇尔已经查阅了所有来往信件,并在会上宣读了有关部分。
杜鲁门听完马歇尔的汇报后说:“麦克阿瑟两年前就应撤职,我想,待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的结果再做出最后的决定。”
4月9日,星期一,他们再次在椭圆形办公室开会。
马歇尔将军首先宣布:“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布莱德雷将军的主持下开了会,全体一致建议解除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切职务,我和布莱德雷将军都同意这一建议。”
艾奇逊和哈里曼也表示同意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最后,杜鲁门透露了他自己的想法:
“当麦克阿瑟3月24日发表声明时,我就下决心要罢免麦克阿瑟。那么由谁来接替麦克阿瑟呢?”
“总统先生,”布莱德雷说,“我和柯林斯已经推荐李奇微为接替这一职务的必然人选。詹姆斯·范佛里特应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官。”
杜鲁门对这两个人选表示赞同。由谁向麦克阿瑟传达这一命令呢?会议决定由当时在朝鲜访问的陆军部长弗兰克·佩斯去执行这一难堪的任务。杜鲁门要艾奇逊通过加密的通信系统向美国驻朝鲜大使发出命令,把指示传达给佩斯,由佩斯亲自去东京向麦克阿瑟传达命令。
但是,国务院的通信系统耽搁了这一电报,而此时,佩斯和李奇微一起上前线去了。
布莱德雷得知有人向新闻界泄露了这一消息后,急忙到白宫报告说:这一消息将于第二天,即4月11日上午由《芝加哥论坛报》发表,这是一家对政府不友好的报纸。
杜鲁门听完布莱德雷的报告,无可奈何地说:“我再也无法做到由佩斯部长亲自传达命令,以表示礼貌了。”
杜鲁门决定立即向麦克阿瑟传达这项命令:
我深感遗憾的是,我不得不尽我作为总统和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之职,撤销你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总司令和远东美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你的指挥权将交给马修·B.李奇微中将,立即生效。你有权发布为完成计划前往你选择的地点而必需的命令。
关于撤换你的原因将在你发布上述命令的同时公诸于众。
消息首先是通过商业无线电广播到达东京,以特急新闻的形式在全日本进行了广播。当收到这些新闻消息时,麦克阿瑟正在他的大使馆官邸招待客人进午餐。
当麦克阿瑟得到这一消息时,面部表情一下子呆滞了,没有闪过一丝激动的神情。他像石雕一样地沉默,然后抬起头来看着他的妻子,温柔地说:“珍妮,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