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要失败多少次(第2/3页)
一个很累的人,赢得了这个时代,赢得生前身后名,却没有赢得自己,诸葛亮若干年后在五丈原英年早逝,就是极好的说明。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孟获又回去了。
为了下一个可能战胜诸葛亮的机会,他回到了川南。
川南没有遍地桃花等他,只有满目疮痍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兵。
基本上从前两次战争开始,孟获就四处举债、借兵打仗了。
这是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搏世界是有老本的,老本输光了也就善罢甘休了;有些人搏世界是没有老本的,他们借老本来搏,老本输光了再借,决不善罢甘休!
就像此时的孟获。
但此时的孟获还遭遇了一个重大的难题——他借不到兵了。
不仅是没有本钱去借兵,还在于那些有兵的洞主都不愿借兵给他。
因为孟获实在是混得太惨了,一连打了四次败仗,一次比一次败得窝囊。而且在未来可以看得见的时期内,孟获没有打胜仗的可能或者说希望。
有谁会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没有未来的人呢?
孟获就是个没有未来的人。他不仅没有未来,还几乎丧失了一切,除了一点可怜的自尊心。
所以在川南苍茫的大地上,屡战屡败的孟获怀揣一点可怜的自尊心,仰天长啸,很有“无语问苍天”的意思。
只是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啸声究竟代表了什么。这是不合时宜的啸声,总而言之,不是与时俱进的啸声。所以,毫无意义。
孟优试着让自己努力理解哥哥的追求。
不错,每一个人都是有追求的。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美女,有人追求名望……哥哥追求什么呢?
在无数次失败中追求一次胜利!
这样的追求很是令人肃然起敬。虽然从现在的局面来看,孟获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但孟优还是替哥哥着想,为他指明了一条道路。他说我兵屡败,蜀兵屡胜,难以抵挡。所以如今之计,不如找一阴凉山洞躲避。所谓以退为进,不争是争。蜀兵受不过这暑气,又找不到哥哥,自然会退去。
孟获心中一片悲凉——这是让他当缩头乌龟啊。
可不当缩头乌龟又能如何?一无所有者除了把脑袋缩回去以图自保外,对这个世界还真是无可奈何。
可以不承认失败,却不能不当缩头乌龟。这是孟获的两难选择。
当然最困难的选择还在于,山洞在哪里?
那个保护我们的山洞,在外面受了伤害可以躲在里面疗伤的山洞在哪里?孟获不知道。
不错,世界很大,山洞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山洞是属于你的——如果不去寻找的话。
孟优指出了一个山洞——秃龙洞。
秃龙洞洞主叫朵思大王,与孟优的关系“杠杠”的,孟优以为,哥哥孟获可以到那里一避。
孟获无话可说。
他和诸葛亮之间的战争走到这一步已然不叫战争了,叫追逃。一个追,一个逃。追者从容不迫,逃者慌不择路,有洞就钻。孟获可以想象到自己的狼狈。他只是不认输罢了。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认输。
躲进山洞里也不认输。
人生是什么?无非是不肯承认自己失败的一个过程。什么时候承认了,这人生也就玩完了。
有一口气在,是因为心中还有希望在。不是行尸走肉。
目标不见了
孟获委曲求全,跟着弟弟钻进了秃龙洞。
秃龙洞有两条路:东北一路虽然地势平坦,可行人马,可洞口要是被隔断的话,那即便有百万之众,也不能前进。西北一路则山险岭恶,道路窄狭。其中虽然有小路,但多藏毒蛇、恶蝎等,所谓水不可饮、人马难行。
总而言之,这是个藏身的好地方,可以隔断一切人世的消息。孟获来到此处,天天与朵思大王饮酒作乐,很有“不知魏晋,遑论有汉”的意思。
诸葛亮却感觉不对劲。
因为目标不见了。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瞄准目标。不管这目标是拿来追求的还是拿来射击的,总之目标不能失去。
可现在孟获突然人间蒸发,几十万大军六月酷暑当中来回寻找,一无所获,这样的情形诸葛亮还是第一次遇到。
心里便一阵惶恐。
不错,诸葛亮智谋盖世,在这个世间几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难题,可“目标丢失”这个难题却是他解决不了的。
所有的神机妙算都必须落实在一个具体的对象身上。所谓推手推手,没有对方的手,又能怎么推?
诸葛亮发誓,一定要把孟获找出来,挖地三尺也要把孟获找出来。因为他不能没有他,就像很多人的人生,不能没有一个可以瞄准的目标一样,否则就会失去意义。
活着的意义。
孟获没有被找到,却找到了一条路。
一条狭窄的小路。毒蛇遍布,恶蝎丛生,水不可饮,人马难行。
蜀兵大批地倒下,在喝了此间的无名水之后。
没有人知道小路的尽头是什么,可能有孟获,可能什么都没有。所以诸葛亮需要做出一个判断,要不要踏上这条路。
人生的很多时刻其实都是这样,走下去可能一无所有,不走下去肯定一无所有。
便走。
诸葛亮下令全速前进。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山洞前。
秃龙洞。
秃龙洞在此时又面临着命运的交锋,两个男人将再次对决,看自己的人生是否会有转机。
孟获遗憾地发现,又败了。
不是败在诸葛亮手里,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二十一洞主杨锋引三万兵来助战,谁知他要帮助的不是孟获,却是诸葛亮。
这不仅让孟获遗憾,也让诸葛亮遗憾——因为孟获又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个借口了。
果然,孟获被俘后心有不甘地对诸葛亮说,“非汝之能,乃吾洞中之人,自相残害,以致如此。要杀便杀,只是不服!”
“自相残害”这个借口孟获以前用过,他现在重复使用了,并且看样子还会继续用下去。
只要他愿意。
诸葛亮却为孟获叹息。诸葛亮以为,一个人总是遭遇自相残害的话,只能说明他的为人有问题。
没有凝聚力。
众叛亲离。
更何况孟获遭遇了不止一次的自相残害。这说明他是个没有前途或者说未来的人。他的团队缺乏统一的信仰,注定走不远。
诸葛亮:要不,就这么罢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