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第5/7页)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诗》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田地呢?”颜回说:“先生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先生。虽然这样,先生还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容纳又有何妨。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学说得不到研修提高,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研修成的学说不被采用,那是国家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有什么关系呢?不被采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啊,颜家的子弟!假使你成了大富翁,我愿意做你的管家。”于是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这才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楚昭王想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说:“大王派往诸侯国的使臣,有像子贡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说:“大王的辅佐丞相,有像颜回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问:“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问:“大王的各主事官员,有像宰予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接着说:“况且楚国的始祖从周天子受封时,封号才是子男爵,土地只有五十里。如今孔子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还能保住世世代代统治方圆数千里的土地吗?当初周文王在丰,周武王在镐,从统辖百里的君王,最终称王天下。现在孔丘如果拥有七百里土地,又有众多的贤能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这年秋天,楚昭王死在城父。
楚国装狂的接舆,一天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边,说:“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学说和道德为什么如此不受重视!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赶快下车,想和他谈谈,但他却快步走了,没能和他交谈。于是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六年。
第二年,吴国和鲁国在缯会盟,吴国要求鲁国提供百牢祭品。吴太宰嚭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前去交涉,然后吴国才放弃违礼的索求。
孔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同兄弟一样相似。”这时,卫出公辄的父亲蒯聩没能继位,流亡在外,诸侯对此事屡加指责。而孔子的弟子很多人在卫国做官,卫君辄想让孔子来执掌政事。子路说:“卫君等待先生前去执政,先生打算先抓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的事吗,先生太迂阔了,为什么要正名呢?”孔子说:“鲁莽啊,仲由!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耳,说话不顺耳就办不成事,办不成事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会准确适度,刑罚不准确适度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君子办事必须符合名分,说话必须切实可行。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应该毫不苟且不马虎才行啊。”
次年,冉有为季氏统率军队,和齐国在郎地作战,打了胜仗。季康子说:“先生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说:“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说:“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冉有回答说:“用他必须有正当的名分,让他把德政传播给百姓,这样做即使对质于鬼神也没有遗憾。如果让孔子像冉求我一样去打仗,即使封给他千社,先生也不会干的。”季康子说:“我想召他回来,可以吗?”冉有回答说:“如果你想召他回来,只要不让小人从中阻碍他,就可以了。”这时卫国孔文子想攻打太叔,向仲尼问计策。仲尼推辞不懂军事,回去他当即命令备车离开卫国,说:“鸟能选择树木栖息,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呢?”孔文子坚决挽留他。正巧季康子使公华、公宾、公林,携带厚礼迎接孔子,孔子就回鲁国去了。
孔子离开鲁国共经历十四年才返回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事,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大臣。”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抛弃心术不正的人,这样心术不正的人也会慢慢变为正直的人。”季康子忧虑盗窃,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就是给予奖赏,也不会去偷盗。”然而鲁国最终没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追求官位。
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残缺不全。于是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删释《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公,依照顺序整理编排。他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述,只是夏代的后继杞国没有足够的文献证实这些制度。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述,只是殷代的后继宋国没有足够的文献证实这些制度。如果杞国、宋国的文献充足,我就能以充分的依据证实这些制度了。”孔子考察了殷代对夏代礼乐制度的增减后,说:“虽然往后一百代,增减的情形也可以预知,因为一是重视文采,一是重视质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殷两代的礼仪制度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的演奏规律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时,五音要协调一致,接下去节奏要和谐,声音要清脆,连续不断地演奏,这样,直到整首曲子完成。”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开始考订残缺的诗乐,使《雅》《颂》都能配上原有的曲调。”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把重复的删掉,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上采自殷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后稷,中述说殷、周两代的盛世,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第一篇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所以说:“关雎》篇作为《风》的开始,《鹿鸣》篇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篇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作为《颂》的开始。”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乐曲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才恢复了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并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易》,并详细解释《彖》《系》《象》《说卦》《文言》等篇。他读《易》卷不释手,以致把串联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他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要是这样,我对《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充分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