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九首)(第4/5页)
[3]韩愈《石鼎联句序》称衡山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
[4]《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条:“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这里借古语,不全用其意。
[5]“营营”,纷扰貌,承上句来。此身为名利所牵,故非我有,什么时候才能忘却营营呢?《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6]苏东坡本是被看管住在黄州的。因这两句就引起谣言,说他挂冠江边逃了。郡守徐君猷急去看他,他正在鼾呼大睡。见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卜算子[1]缺月挂疏桐,漏断[2]人初静。谁见幽人[3]独往来,缥缈孤鸿影[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5]。拣尽寒枝不肯栖[6],寂寞沙洲冷[7]。
[1]原题“黄州定慧寺寓居作”。
[2]“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3]《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幽雅。
[4]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5]“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6]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4]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傍。’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7]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一丛花.初春病起今年春浅腊侵年[1],冰雪破春妍[2]。东风有信[3]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4]。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5]。衰病少悰[6],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7]。
[1]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候较迟。虽交正月,过了年,却未交春,尚在腊月(十二月)的节气内,故云“春浅腊侵年”。“春浅”犹言春迟。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至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初学记》卷四:“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梦粱录》卷六:“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这当是宋时的情况。
[2]春意在冰雪中含孕着等待展放,开下“东风”“花柳”等句。
[3]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4]“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象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这和下片“初日”“楼阁”句并用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亦与此词意合。
[5]直说春来以后怎样怎样,在预期想象中。
[6]“少悰”,少乐趣。
[7]结句较衰飒,亦病后实情。全篇说冬尽春来,自己虽老病,而万物已有苏生意。
贺新郎[1]乳燕飞华屋[2],悄无人槐阴[3]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4]。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5]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6],又却是,风敲竹[7]。石榴半吐红巾蹙[8],待浮花浪蕊[9]都尽,伴君幽独[10]。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11]。又恐被秋风惊绿[12]。若待得君[13]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14]。
[1]本词后片多咏石榴,如元吴师道《礼部诗话》称为“别一格”,同前《卜算子》注[4]引《苕溪渔隐丛话》之说;如清谭献评《词辨》说“下阕别开异境”;这类说法大意不误,亦未尽合。如本词下片并非只说石榴,参看《卜算子》词注[4]及下注[14]。
关于本词也有一些故事,有谓为官妓秀兰而作(见杨湜《古今词话》,胡仔已驳之)。有谓为侍妾榴花作(见《耆旧续闻》卷二),有谓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见《艇斋诗话》)。这些都不过传说而已。如“寺有榴花”云云,疑即从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诗而附会之。
[2]燕子营巢,喜欢在雕梁画栋间。小燕学飞,夏初景象。杜甫《题省中院壁》:“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3]“槐阴”一作“桐阴”。
[4]“白团扇”见晋谢芳姿《团扇歌》。“扇手”句兼用《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晋书.王衍传》作:“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5]“谁来”,有谁来,言无人。
[6]“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仙人所居。“曲”,深曲之处。《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7]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8]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山榴花似结红巾。”山石榴是杜鹃花,一名映山红。这里借指石榴花。
[9]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
[10]《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写幽闺之情。”
[11]榴花多千叶重台的,此句与上“红巾蹙”句,并深得形容之妙。
[12]秋风摇落,不但千红早尽,亦万绿全消,是深一层写法。皮日休《石榴》:“石榴香老愁寒霜。”
[13]此“君”字与上“君”字,均指远人。
[14]“若待得”以下,作一句读。谢朓《王孙游》:“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大意正同。“簌簌”近接粉泪,远承落花,故曰“共”,曰“两”。用“若”字领头,全句只是虚拟,泛指落花,已不限于上文石榴。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
[1]言春光已晚,且有思乡之意。《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传作者在惠州命朝云歌此词。朝云泪满衣襟,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见《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