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歌解读(第7/7页)
最后六行是诗的第三部分。错落押韵。按旧韵“道”在“号”部了”在“篠”部,“掉”在“嘯”部,俗韵都算做所谓“窈窕”辙。
这一部分先写小爱神被问后的神态:着慌,摇头。因为小娃子射了千万年的箭,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的天职就是只管放箭,不开婚姻介绍所。所以不由得“唉”了一声,说“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爱之神是没有“心胸”的,他放过箭后,要有“心胸”的“人”自己去设计,去奋斗。如果一切都依赖神,还要人干什么?用俗话比方,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像同一时期朱自清在《光明》一诗中所写,觉醒的青年要追求光明,却向上帝去要,上帝说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爱之神所开的药方与上帝异曲同工,他不管“你应该爱谁”,你既然中了箭,便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选定一个对象,“没命地去爱他”;另一条是无人可爱,“没命地去自己死掉”。是否能够找到可爱的目标是不一定的,所以有两条路,但两条路却有一个相同点,便是“没命地”三个字。这三个字表现了作者虽亦在苦闷中但却态度鲜明的选择,那就是战士的选择,选择奋斗,选择牺牲,选择轰轰烈烈和灿烂辉煌。既已觉醒,就不该逡巡犹疑,而应奋勇直前。爱就热烈执著地爱,如毒蛇,如怨鬼,纠缠不已。一无所爱,便勇于弃此浊世,决不苟活。这是多么嘹亮的人生号角,它吹醒了那些半梦半醒之间的呻吟弱者,鼓励已然觉醒的人们挺直腰杆,做真的人,走新的路,“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只有这样,才没有辜负爱之神的“胡乱栽培”,才不会永远梦醒了之后彷徨于无地,才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种出自己的爱情鲜花,在自己的伊甸园中收获丰美的甘果。这就是当时的鲁迅对爱情问题的诗意把握。
当然,也可以把爱情问题看作一个象征,把此诗解读成表现中华民族全面的觉醒。不过仍要以爱情为解读基础。
综上所述,《爱之神》这首新诗写出了作者及其同时代的先觉者们对爱情及有关问题的比较复杂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是矛盾痛苦的,又是有着鲜明果断的抉择的。其中有冲毁礼教藩篱的喜悦,也有礼崩乐坏之后寻路者的茫然忧惧,更有义无反顾的革命战士的大无畏气概。这样的爱情观、人生观,直到20世纪末的今天,可以说仍具有强烈感人的现实意义。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印记鲜明、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小娃子爱之神。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一是结构自由,先描绘,后对话;二是语言自由,口语化,整散结合。至于借用外国的神话传说,不能算作特点,这在当时和以前已经颇为盛行。两次换韵,在今天看来没什么必要,在当时却是从旧体诗的牢笼中挣扎出来的有力步骤。鲁迅主张“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这种节调和韵已被新诗的实践证明,未必有补于诗歌的真正节奏和音乐感,但在鲁迅的时代,是艺术进化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比起胡适等人的“放脚”尝试体的新诗来,鲁迅的新诗无论在思想境界还是诗体变革上,都称得上是健美的天足,是那个时代的一流佳作。
(1)本段转自夏明钊《鲁迅诗全笺》。
(2)马郎妇,即马郎妇观音。传说唐宪宗年间,观音欲度化陕右地区民众,化为民间女子与一个姓马的少年成婚。——编者注
(3)参夏明钊作。
(4)玉谿生指李商隐。——编者注
(5)司空图《诗品》。
(6)合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的情形,为诗家大忌。 编者注
(7)本诗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后收入《集外集》。
(8)俗语,指撮合男女关系的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