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十四章(第4/4页)

他们进了屋,泰外库终于把那一晚的马车的事告诉给了伊力哈穆。

“你呀……过去和你谈过多次,你总是不听,不学习,不提高政治觉悟,还自以为是好样的。唉!”伊力哈穆听了,只觉得又急又恨,又可叹又可笑。

泰外库弯着腰,用膝盖支持着两肘,两只手紧抱着低垂的头。

马克思曾经回答他的小女儿,他认为在人们的错误和弱点之中,“轻信”是比较可以原谅的一种。泰外库和伊力哈穆都没有读过这一记载,而且,即使读过他们的心情也不会变得更轻松。

“你今天不套车了吗?”伊力哈穆问。

“不。食品公司的运输拉完了。昨天穆萨队长对我说,让我套上犁铧耕菜地去,我不想去。”

“不想去?耕什么菜地?”

“穆萨的自留地。用队上的犁给他种自留地,我不干。”

伊力哈穆点点头:“我看,你最好还是立刻到公社找一下塔列甫特派员,主动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只要老老实实说话,没有说不清的,你提供的关于萨塔尔——赖提甫的情况也很重要。至于其他问题,咱们以后再说。”

“我现在就去吗?”

还没等伊力哈穆回答,传来了一阵突突突的马达声,像是拖拉机,却又比拖拉机急促而高亢。声音很快地靠近了泰外库的房子,泰外库惊疑地看了一眼伊力哈穆,伊力哈穆推开门,看到了正在从摩托车上下来的公社通讯员扎克尔江。

“泰外库哥,塔列甫同志叫你马上到公社去一趟,有些事情要找你谈谈。你搭摩托和我一道走吧。”然后,他告诉伊力哈穆,“正好,您也在这里,路过大队的时候,库图库扎尔书记让我给您捎话,请您立刻到大队部去,说是有急事。”

公社的摩托车停到了家门口,发出着催人的突突声,这使事情带上了不同寻常的紧急色彩。泰外库有些不安地整了整帽子,拉了拉衣襟,伊力哈穆用鼓励的目光看了他一眼。泰外库说:“我们走吧。”

三个人一起走了出来。泰外库坐在扎克尔江身后,摩托放了一阵烟气,一溜烟似的驶去了,卷起一股尘土。伊力哈穆随后急急地走去。

他们谁也没注意,在泰外库家的斜对面,在两株沙枣树的后面,透过一面破墙的缺口,正有一双阴郁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那里站着一个驼背的、满脸褶子的老太婆,鹰钩鼻子,两腮耷拉,眼泡水肿。她紧紧地盯着远去了的摩托车和步行的伊力哈穆的身影。然后,她四下张望了一下,看到了一个人影,他轻轻从墙后走了出来,加紧脚步,她叫了一声:

“尼扎洪即尼牙孜阿洪的连读。称“阿洪”,犹称“老”张,“老”李。!”

她跑了过去,指指远去的尘烟:“公社把泰外库抓走了。”

“什么?”尼牙孜大吃一惊。

“我亲眼看见的。”她说。

她不是别人,正是马木提大肚子的未亡人玛丽汗。

小说人语:

在伊犁,小说人有一个还不算深交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做“约尔达西”,汉语含义就是“同志”,这位嗓音极其浑厚饱满、名为“同志”的老师——他是中学老师——在一九五七年的政治运动中落马,从此不再被承认为“同志”了。无奈的是大部分人仍然叫他“同志先生”。然后他赶了几十年的马车。他帮助过小说人从诺海果尔特一中的教工宿舍搬家到三座门二中的宿舍。原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阿卜都修库尔教授,曾是这位“同志先生”的弟子。

他已经不在了,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

在伊犁赶过马车,哪怕是出于政治运动的混淆与错乱,仍然是一种浪漫,一种机缘,一种真正的伊犁好汉的证明。理由之一是,小说人多次在凌晨的伊宁市,听到过不同的赶车人的情歌《黑黑的羊眼睛》高唱。小说人已经写过多次:一声黑眼睛,双泪落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