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2/3页)

就这样,我们两个抽烟,谁也不说话。我看着白烟在黑暗中袅袅浮浮,一根烟很快抽完了。法师文书念完还早,我又不想太早回去,便站在竹林边发呆。

今天的法师嗓子还不错。

我愣了一下,察觉尼姑是跟我说话,哦对,现在好嗓子不多了。

尼姑鼻子里哼了一下,不是好嗓子不多,是不讲究了。都想着混口饭吃。

我又一愣,不知该怎么接话,就没再开口。过了一会儿,尼姑又说,你是哪里的,以前好像没见过你?

哦,我是第一次来庵里放蒙山。

哦,难怪。我也有个小庵,平时偶尔有佛事,见的出家人也多,所以才说没见过你。

我是新手,平时也忙别的事。

这样挺好。

我说,要能像你这样就好了,有自己的庵堂。我觉得做这一行,一定要当家才行,否则也很难有出息。

她说,什么出息,都一样,一座小庵而已。有钱人,都喜欢去大庙。

我笑笑,拔了根烟给她。再抽一根吧。她没推辞,接了,我又帮她点了火。我们两个抽着烟,不再说话,空气中,隐隐传来法师唱诵的声音。听了一阵,尼姑突然说了一句,末法时代到了。我一愣,没明白什么意思。她将烟扔地上,踩了,快念完了,回去吧。我便也熄了烟,跟着她走。走到半路,尼姑又说,对了,你给我留个号码吧,过几天我那里有堂佛事,你有空就来做个乐众吧。我便拿出手机,跟她相互留了号码。这时,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慧明。

整堂蒙山结束时,已经是这天的夜里十一点多了。庵堂里给大家准备了宵夜,但我没吃,结了钱,一个人走了。

夜晚的空气潮湿冷冽,走出庵堂,我便将外套用力收紧,脚步也加快了些。我企图将身体走热起来,这样才够抵御这一路绵延不绝的湿冷。

说实话,我舍不得走,我愿意在庵堂里待久一些。我喜欢这里,无论是水陆、焰口或是其他,只要是佛事,都让我感觉自己在参与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尽管在这些场合中,我只是身份最卑微的空班或者乐众。但我喜欢这种一起认真做事情的感觉,这让我觉得自己有了某种价值。好几回,当我站在僧众中,看着身前的那些斋家,我甚至会生出幻觉,觉着自己真是得了佛法的,我能在他们和某种神秘力量之间起到串联的作用。

但我明白,这样的感觉虽然美好,却更像个泡沫。一旦仪式结束,我就得回到现实中。我得从高处走下,匍匐在地,重新开始低声下气的生活。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架电梯,一会儿往高处走,一会儿又往低处跌。有时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重要的人,有时又觉得自己像空气里的一颗尘埃,一文不值。所以,我得强迫自己离开,我得强迫自己知道,这只是一门赚钱的手艺,就像当年做漆匠一样,房子刷得再漂亮,也是主人家的,它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它。

就这样走着走着,渐渐的,我离城市越来越近,近的都能看见夜色中那些璀璨的灯火了。在那些灯火中,有一星半点是属于我的,在那里,有我的妻子秀珍,有大囡,二囡,还有方长。他们在那里等我。我得赶回去,和他们挤在那间狭窄的出租房,一起度过并不漫长的黑夜。等到明天凌晨,我又得早起,因为我还要去送牛奶和报纸,送完了,我还要给那个马站长送去热腾腾的生煎包,然后在交警的围追堵截下去骑三轮车。

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生活。

走到城南那座大桥的时候,我停下身子,忍不住朝身后张望了一眼。此时,山水村的那个庵堂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只有黑暗和更深沉的黑暗。看着那片黑暗,我的脑子里却不停闪过放蒙山时的情形,我觉得有些恍惚,似乎那里发生过很多东西,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就像一部被虚构了光影的电影。

周医生告诉我,秀珍的手术很成功,但他也不能保证秀珍的病不再复发。如果两年内不复发,就没有事。可一旦复发,就什么都说不准了。

我明白周医生说的那个说不准是什么意思。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我在方长出生前那一晚许下的愿。我不知道那个愿和秀珍的病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也不知道,那一刻,我为什么要许那样一个愿。事实上,我并没有皈依的决心,因为皈依,我就必须和秀珍离婚。

我叹了口气,我知道,我许下的这个愿,它就像一把利刃,将长久地高高悬挂在我的头顶。

几天后,那个在山水庵碰见过的慧明师父便给我打来了电话,约我去她庵堂里做一堂佛事。慧明师父的庵堂叫山前庵。我知道那个地方,旁边有个山前村,离城区不远,骑电瓶车约莫半个小时就能到。

山前庵不大,庵名因寺后一座屏风般的大山而得名。寺里新老房屋相间,说新房也不算新,八十年代造的,但因为缺少维护,房子早已变得破败了,四处漏风,清冷得很。

我去得太早,此时别的僧众还没有到,庵里只有慧明和一个约莫五十几岁的男人在。这个男人有着少见的高大身材,看着竟有一米九十的样子,不过精神却很差,皮肤蜡黄,躺在院子的桂花树底下晒太阳,毫无声响。

我到了不久,不多时,来参加佛事的僧众们也三三两两来了。人齐了,便开始做佛事。佛事不大,拢共不过十个人。对我来说,这一行做到现在,已经见过太多的大场面了,这种小佛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轻车熟路了。让我好奇的是,我们做佛事时,那个高大男人就帮着传递香炉檀香等小物品,他的身体很虚,稍微动几下,就像干了重活,折身又躺到院前那棵大桂花树下的躺椅上,一副气力不济的样子。

因为是小佛事,整个仪式规模小,也显得匆忙,太阳还未落山时,便结束了。不过,因为斋家们还在,我们这些僧众不能在他们的众目睽睽下结账走人,便又留着,各自打发着时间。

我找慧明师父聊天,慧明师父跟我介绍说,这个庵堂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原先寺里还有块碑,记载着当时捐钱建寺的始末以及一众善男信女的名字,但“文革”时被村民敲碎,后来那些残片便都不知所踪。现在庵里还留下个石香台,上面有字,依稀可辨乾隆二十三年的字样。慧明说自己本是温州人,当年也是机遇巧合,听了别人的介绍来这里。虽然当时看着这里多年没有香火,早已破败不堪。但寺后的这座山却好,她就留下来守了这个观音道场。

我们说着话,渐渐的,斋家们也都散了,慧明师父便将佛事收来的钱清点了,让众人结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