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城市 二 城 市(第6/6页)

东莞仿佛是一个没有过去的地方,但市里的官员不这么想。在新的市中心,他们建起一座博物馆——灰色石材垒砌的巨大楼房,好像独裁者阴魂不散的陵寝。出租车司机不知道这个地方——毫无例外每次他们都会带我去街上的一个商业会展中心——2005年夏天我去过三次,这座博物馆始终空置着。

中国的历史博物馆是个令人困惑的地方。古代的文明是辉煌的——官方描述会这么说——但却是封建落后的。现代中国受尽外国势力的凌辱,但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败局中是英勇的。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此后有一些特别的年份——1957,1966,尤其是1989——完全不被提及。所有杂乱难解最好不谈的事情必须融入合理的模式,因为从孔子开始,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伦理道德教给下一代。

在东莞,博物馆乏味的大厅就像一座浪费空间和十足冷气的纪念碑。指示牌写着:历史,笔直走;经济,二楼。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探访了历史。第一个展厅从史前海洋化石一直讲到清朝,玻璃柜里展示着一堆看起来像石头的东西。近近细看,这些石头带着无法理解的英文说明:蚝岗贝丘遗址出土的磨石。一整个房间的立体透视织女模型用来展示东莞早期手工业的才华。循环播放的磁带里传出纺机的声音,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挥之不去。

后面还有更多成堆的石头,接着是历史踉踉跄跄地以令人惊叹的精确性推进。人口增加,到明朝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已经达到150378人。市场发达;盐业繁荣;农业兴旺。在一间大的开放展厅里,一棵假树的倒影被投射在一片假的湖泊上,那儿有一叶假舟,一座假拱桥,三只假鹅,两只假鸭。鸭子的呱呱叫声被循环播放。

讲述过去还有另一个难点。每个地方都必须反映五千年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但大多数时代没有什么记录,也没有具体的东西保留下来。有价值的艺术品被北京运走了,或是在战争和政治运动中丢失了,所以博物馆被迫把其余部分生造出来。他们伪造大炮,钟铃,成套的盔甲,将古代文书印在塑胶贴板上,挂上墙。立体透视模型占领了所有的展厅——这是它最喜欢的展示方式,也许是因为它们很占地方。东莞博物馆里唯一真实的展品是那一堆堆的石头。

一旦进入现代历史,从19世纪鸦片战争开始,事情就变得愈发令人困惑。有一个展示标题是“怒对英国人”,内容是英国海军官员和一个愤怒的中国官员的蜡像。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的战败一直是深刻的耻辱和痛楚。但是也许在这个商业发达的城市里,不可能唤起对英国人必要的仇恨,因为隔壁的展示已经忘了这一切而向前看了。1878年,香港总督建议成立弱势保护局以保护中国妇女和儿童。展览飞快地进阶到二战和共产主义胜利——一张模糊的照片上洋溢着幸福的面孔。百万人民欢庆解放。

在下一个展厅,一条横幅跨墙壁:“梦想成为现实:从农村到IT城市。”一个灯箱上展示着共产党会议的一组照片,邓小平在会上阐述他改革开放的计划。那是1978年。从一间展厅到下一间,一下跨越了三十年,略过了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打倒反革命,打倒“阶级敌人”,成立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夺走无数人生命的大饥荒,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

我走出历史进入了经济,现在,展示开始展现出活力。一个巨大的立体透视模型显示,太平手袋厂里的四个女人弯着腰在桌前缝鞋子。在政府办公室模型里,一个生意人正在申请证照,典型的东莞男人的样子:挺着啤酒肚,拎着仿皮公文包。历史加速进行——一眨眼几十年——然后是巨大的照片,有公路立交,也有污水处理厂和投资会谈。

输入——输出——输入的良性循环

第一个有百万手机用户的县级市

修公路,桥梁和电厂,以便吸引资金建更多的公路,桥梁和电厂

有一个互动的展示装置显示着城市的GDP,出口,存款余额和税收。最后一个展览是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签字仪式。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我离开博物馆的时候,来实地参观的三四年级小学生在大厅挤挤攘攘地排队。学生们穿着学校发的运动裤,脖子上戴着少先队的红领巾。博物馆的导游是个年轻女人,面色严厉,双腿似棍,拿着一个扩音器。我鼓起勇气准备再听听她怎么讲鸦片战争和一百五十年的耻辱。

“在三楼,你们会看到一个城市模型,”她开始了。“我要你们在这个模型上找到自己的家。你们都知道松山湖吗?”

“知道,”学生齐声回答。

“松山湖是我们的高科技工业区。东莞有一个口号,‘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我们现在是在五年计划的第三年。”

她顿了一下。“你们都知道‘建城、修路、开山、治河’吗?”

沉默。没有人知道这个。

“这是政府的政策。东莞还有一个对外国船只开放的港口……”

在7世纪,唐朝的皇帝命令朝廷史官撰写前朝的编年史。从此每个朝代都撰写前朝的历史,对事实添油加醋或闭口不谈,以巩固当朝的统治。自1949年起,政府开始同样将现代历史展示为抵抗外国势力的英勇斗争。但是在东莞,历史包含了截然不同的教训:历史是开放,市场,外商投资。历史从手袋厂开始,必须给学生灌输基础建设的伟大成就。

博物馆导游敦促孩子们当“文明的游客”,三四年级的孩子们排着拉拉杂杂的队伍进入历史。很快,大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寻思着这个中国历史博物馆只字未提毛泽东是多么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