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第25/26页)
[21] Literary Communism,学术界中又译为“文艺共产主义”,但其概念本身为“借着书写或文学来分担共业的共同体”,所指并非共产主义的政治社会模式。此处用其实际含义译出。——译注
[22] 玛门(Mammon):指财利,这里关于玛门的教导是指圣经教义中抗拒金钱诱惑的教导。《圣经》中提到玛门之处为:《马太福音》6:24,《路加福音》16:13。——译注
[23] 清教主义(Puritanism)这一名称始于16世纪的英国,清教徒原指希望完全按照圣经原则生活,顺服圣经教导的一群基督徒,曾饱受政治迫害。许多18、19世纪的英国作家,对清教徒都有看法。他们笔下的清教徒是愁眉不展的,别人开心作乐时,他们就走到一边。清教主义因而成了反乐趣、过度拘谨和严肃的代名词。——译注
[24] 原文为Joy。——译注
[25] 原文为Fun。——译注
[26] 原文为Joke Proper。——译注
[27] 原文为Flippancy。——译注
[28] 痛苦,原文用Pains;快乐,原文用Pleasures。两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表示真正的痛苦和快乐。——译注
[29] 恰尔德·哈罗尔德恰尔德·哈罗尔德(Childe Harold)是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诗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的主人公,孤傲、狂热、浪漫,内心孤独苦闷,却又蔑视群小,充满反抗精神。——译注
[30] 维特(Werther)是歌德(Goethe,1749-1832)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维特的行为仅仅取决于自己的感觉,是伤感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译注
[31] 原文为“World”,特指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等等世俗产物。参见圣经《约翰一书》2:15-17。——译注
[32]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在《创造进化论》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认为整个世界处于进化过程之中,而进化过程就是生命冲动的绵延,就是“生命冲动的不断的创造过程,而生命冲动就是精神,也就是上帝”,“生命冲动(即精神,上帝)是意识绵延的原动力,它内在于意识,使意识作用于物质,战胜物质,这也就是创造和进化”。——译注
[33] 代表人物为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他认为科学不但本身具有人性,而且“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这不是贬低科学;相反的,科学仍然是人类进化的中心及其最高目标;使科学人文主义化不是使它不重要,而是使它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其本质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文主义。——译注
[34] 原文为“the sin”。——译注
[35] 原文为“treasure”,参见圣经《马太福音》6:21“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译注
[36] 原文为“parish”,是指一个本地教会的服务覆盖区域。英国圣公会亦把教区作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译注
[37] 即“congregational principle”,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与教区制相对的一种体制,在教会组织体制上主张各教会独立,会众实行自治。——译注
[38] 一种《圣经》经文集,供聚会时宣读。有各种版本,其共同之处在于所选经文覆盖了大部分圣经教义,较为系统全面。——译注
[39] 这里用的是Fr.称呼,他应为一位天主教神职人员。——译注
[40] 经院哲学是以逻辑即辩证学的方法探究基督教理,是要取得救恩的内在确据,是一种对教义理智上的理解,较为注重理性,往往强调国家的主体性。——译注
[41] 政治学是关于治理一个主体(例如国家)的艺术或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处理主体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内外事务的方法。——译注
[42] 马利坦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法国天主教哲学家,是新托马斯主义(Neo-Thomism)的代表人物。——译注
[43] 这里指的是英国圣公会的高派教会。他们仍沿用“弥撒”这一称呼。——译注
[44] 这里指的是英国圣公会的低派教会。——译注
[45] 胡克(Hooker·Richard,1553?-1600),英国基督教神学家,他的《论教会体制的法则》(1594年)是英国圣公会神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译注
[46] 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1225-1274):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译注
[47] 保罗的教导参见圣经《哥林多前书》8:1-13。——译注
[48] 指的是撒旦诱惑人违背神的命令,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后被逐出伊甸园。请注意,这里的禁果并不是指性。(参见圣经《创世记》3:1-24)——译注
[49] 原文为“parody”,意义与中文的“恶搞”更为接近,但它是正式用语,指的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夸张而滑稽地模仿一种严肃主题,建构出喜剧或讽刺效果,在当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见。——译注
[50] 即上帝的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译注
[51] 即上帝的三个位格为同一本体,同一本质,同一属性。——译注
[52] 原文为“organism”,有一个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的体系之意。——译注
[53] 该教导参见圣经《哥林多前书》6:15-17。——译注
[54] 原文为“transcendental”,又可译为“先验”,即超出人类知识、经验和理性范围,常常有宗教或灵性内涵。——译注
[55] 原文为“being”。——译注
[56] 撒旦被摔出天堂的故事参见圣经《以赛亚书》14:12-17,《以西结书》28:11-19。——译注
[57] 原文为“Oppressor”,这里的暴君指的是上帝。——译注
[58] 此处作者列举的是当时社会上一些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译注
[59] 这里指的是早期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极大迫害,其中残酷刑罚之一就是把那些不肯放弃自己信仰的基督徒放进斗兽场里,在众目睽睽之下任由野兽撕裂吞吃。——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