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燕青骑着一匹纯白色的高头战马,一身戎装,长剑在手,正率领其麾下几千名太行义军,向着黄河岸边疾速挺进。马蹄之下,尘烟滚滚,枯叶飞旋。

这是靖康元年初冬时节。

四年前的那个冬季,燕青辞别楚红、龚定国,返回大名府除掉了沆瀣一气、为非作歹的那伙污吏商霸后,便遁出大名,冲风冒雪踏进了峰峦连绵、涧深林密的太行山。

进入山脉南麓不久,他在一个山道险峻处遭到强人打劫。打劫他的那几个人显然都没经过正宗的武术训练,根本不是燕青的对手。燕青从容不迫地以双手招呼众拳,不上几个回合,就让剪径者饱尝了他那套独创拳术的厉害。被打翻在地的强人对燕青佩服得不得了,纷纷五体投地,连声向燕青赔罪,叩问好汉大名。

燕青报出了浪子燕青几个字,强人们更是如雷贯耳,且惊且喜,力邀燕青去他们的巢穴吃酒。燕青正无处落脚,见他们邀得诚恳,便随他们去了。

原来这些强人都是附近一带的农民,因连年遭灾,完不成官府的租税徭赋,走投无路才做起了这劫道的行径。后来他们就渐渐组织成团伙,并以此为业了。这帮乌合之众文化水平都很低,武功亦皆平常,而且缺乏具有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的人,做事是大家商量着做,但总有一种群龙无首的感觉。因此他们很希望能找到一条可资信赖的好汉来做首领,却是苦于寻觅无门。

燕青的大名,他们是有耳闻的。特别是燕青智救卢俊义,生擒李固、贾氏上梁山的故事,在民间已被流传渲染得十分神奇。今日得遇此君,见其果然是身手了得,谈吐不俗,气概非凡,众人顿生拜服之心。因此在酒酣之际,听了燕青来到太行的大致缘由后,这伙强人未曾商量,便不约而同地请求燕青留下来做他们的头领。

燕青知道自己欲在这深山老林中长期生存下去,恐是孤掌难鸣,原也有意拉起一彪人马。现在见有这么一个聚义的基础,而且这伙强人的确是心悦诚服地尊崇推举他,便欣然应允,并当下歃血为盟,与这伙强人结成了兄弟。令人庆幸的是,燕青对这些人没有看错,这些人虽然粗野,本质上却非常纯朴,经过燕青的悉心教练培养,这些弟兄后来都成为这支队伍的骨干中坚。

鉴于宋江、方腊两支农民义军均在较短的时间里被朝廷消灭的经验教训,燕青认识到,在当前的北宋疆土之内,尚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与朝廷匹敌。公开亮出旗号同朝廷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必将导致迅速消亡。方腊向朝廷叫板叫得比宋江凶狠响亮,因此其存在的时间就比宋江更短暂。倒是出没于崇山峻岭中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草寇,却能够十几年几十年地生存下来。因而燕青掌管起这支队伍后,也采取了与楚红、龚定国相同的策略,暂时不亮旗号,不事声张,也不组织攻城陷府那样的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蛰居深山、壮大实力方面。

为了保障山寨的给养,燕青也做些小型的出击,目标只是一些为富不仁的土豪。而且他的出击主要是以掠财为目的,并不滥杀无辜,所以也就不会引起官府更多的关注。有些富户知道这一带的山里有一伙强人盘踞,官府无力去管,自己又惹不起,便主动前往联系,愿意交纳岁贡以保家族平安,这就使得山寨有了些固定的进项。

燕青是有丰富的经商经验的人,他又在山下建立了几个货栈,可以通过正常的贸易手段筹措到一定的资金,从而为山寨的长期生存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因此三四年下来,这支太行义军虽不曾显山露水,却一直在发展壮大,并与周边山头的义军建立起了联盟关系。

至于将来如何行动,燕青认为要看形势的变化。假如将来果真有一股足以推翻朝廷的力量崛起,他会伺机而动,助其一臂之力,扬眉吐气地向朝廷发出讨还公道的呐喊声。据燕青了解,仅在太行山境内,类似他这样的绿林武装就不下十数股,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还有多少,恐是难以计数。北宋王朝业已是干柴遍野,只待一把火起,就会燎原八方。燕青认为这把火迟早要烧起来。他在耐心地等待着,准备着,积蓄着闻风而动的力量。

宣和七年十月,一把足以焚毁北宋王朝的大火终于燃烧起来了。然而,这把火却不是燕青以及其他同类的义军所期待的那种大火。这把火不是起自中原内部,而是起于北国金邦。

这个火种与遍布在中原大地上的干柴的属性相克,因此不能够点燃起那些干柴,与之共同形成冲天烈焰。然而这把火的势头很大,仅凭其自身的力量,已足以烧得宋廷焦头烂额、摇摇欲坠了。

这个局面的出现,给燕青出了一个大难题。

燕青再痛恨官府,痛恨朝廷,那毕竟是本民族的国家政权,他是绝不可能趁火打劫,帮助外虏,以认贼作父为代价,去伸张自己的正义,讨还自己的公道的。相反地,当此际他应当做的,乃是挺身而出,抗敌卫国。

以燕青的秉性品质和信念而言,在国难当头之时是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的。但他与朝廷的积怨毕竟太深,特别是与童贯之间,那是凝结着无可释解的血海深仇的,这使得他从心底里极不情愿为朝廷做一点事,出一点力。这种矛盾心情在那一段时间折磨得燕青寝食不安。听说有的绿林义军早已主动拉出兵马奔赴前线,去协助官军抗击金军,他感到如果自己再按兵不动,仿佛就成了个助纣为虐的卖国贼似的。

所以当后来金军长驱直入,汴京被围告急之时,虽然赵佶及童贯之辈置京城安危于不顾仓皇南逃的消息令燕青怒发冲冠,鄙夷至极,他还是亲率山寨精锐急速出山赶到汴京附近,配合刚刚抵京的静难军节度使种师道部,由金军侧后展开突袭,部分地牵制了金军的攻城兵力。

不久之后,北宋四面八方的二十万勤王大军陆续赶到。金人强攻汴京不下,又怕被切断退路,便在向宋廷大肆勒索赔款割地条件后,引兵北归。京师之围既解,燕青即悄悄地率部返回了太行。朝廷在评功行赏时,竟无人知道那支作战灵活、迅猛却又来去无踪的小部队,究竟是哪一部分的。

燕青现在这次出兵抗金,距上次出兵半年多。

这一次燕青的行动比上一次要主动得多。这一来是因为此次的局势比上一次更加危急严重,许多绿林武装皆义不容辞地纷纷加入了抗金行列,他燕青自然是不甘落后的;二来是因为包括童贯在内的一大批奸雄已被朝廷一一除掉,使燕青积郁多年的恶气终得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燕青与朝廷间的矛盾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