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革命(第10/10页)

然而群众运动的复苏还有另外一项因素,即全球的城市化,尤其在第三世界为最。在早期古典的革命时代,从1789—1917年,旧政权都是在大都会中遭到推翻;可是后来新起的政权,却是在话都讲不清楚的乡村草民拥戴之下成为永久。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革命,其新奇之处,即在于革命是从乡间发动,一旦胜利之后,再进入城市。但是到了20世纪后期,除了几处实在落后的地区之外,革命又开始从城市发动,甚至在第三世界也不例外。这种趋向,势无可免,因为如今任何一个大国家的人民大多居于城市(至少看来如此),而且,也由于权力中心所在的大都市,足以抵挡农村来的挑战(现代科技之功,自然绝不可没)——只要当权者尚未失去民心。阿富汗战争(1979—1988)即证明,一个以城市为基地的政权,依然可以在农村反叛力量层出的典型游击战乡间继续生存。因为它有人撑腰,有人给资金,更有现代高科技的武器装备,甚至在它一度完全依赖的外国军队撤出之后,也依然可以不为所动。纳吉布拉(Najibullah)总统的政府,出乎众人意料,在苏联军队撤退数年之后依然残存。即使它最后终于垮台,也不是出于喀布尔不再能对付农村武力,而是因为他自己麾下的职业士兵倒戈。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也照样屹立于伊拉克而末倒,虽然军队元气大伤,却依旧能够南征北战,对付其国内的反叛势力,其中原因,即在他未曾失去巴格达市(Baghdad)。20世纪后期的革命,必须在都市起事才能成功。

这一都市革命会否继续进行?20世纪的四大起革命风云:1917—1920年、1944—1962年、1974—1978年、1989年至今,是否还会有另一波排山倒海的洪流?回头望去,世间不经过几场革命、武装反革命、军事政变、平民武装冲突,[8] 而能存在于今的政权屈指可数。看过了这样一个流血革命的百年,谁还敢下赌注,担保和平宪政式的转变,真能在普天之下胜利成功?——1989年时,某些深信自由民主宪政的人士欣喜若狂之余,便曾有此等空想预言。然而进入第三个千年阶段的世界,可并不是一个拥有安定国度与社会的世界。

不过,虽然世界肯定将继续充满狂乱不安——至少极大一部分地区将会如此——这些变乱的本质却依然不明。在“短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的世界,是处于一种社会崩溃而非革命危机的状态,虽然其中难免也包括如70年代伊朗般的国家。在那里具备起来推翻已然失去合法性并为民众所憎恨的政权的条件,在足以取而代之的领导带动之下,民众掀起革命反抗;如本书写作时的阿尔及利亚,以及在种族隔离政权下台之前的南非(不过,即使革命的条件潜在或已存在,革命也非必然成功)。然而在今天,像这样一鼓作气、集中焦点对现状不满的现象并不很多,一般较普遍的情形,多为分散式的排斥现有状况,或政治组织不存在,或对政治组织感到极端的不信任。总而言之,也许根本就属于一种解体的现象,各国的国内外政治也只有尽其所能,竭力地适应。

这个新现象也充满了暴力不安——罪恶之重,比前更甚——同样关键的是,并有各式武器横流。以希特勒夺得德奥两个政权之前的几年为例,当时种族之间的紧张与仇恨虽重,却很难想象他们会恶化到如同今天的新纳粹青少年光头党(neo-Nazi teenage skinheads)一样,纵火焚毁一户土耳其移民人家,烧死了其中6人。然而到了1993年,当这种激烈行动发生在德国的宁静深处,特别恰好又是在其工人阶级社会主义传统最为深厚的索林根(Solingen)城内,却已是司空见惯、令人见怪不怪的常事了。

更有甚者,具有高度爆破力的武器弹药,如探囊取物,随手可得,以致一度为发达社会独霸的军备优势,也不再是世间的理所当然。前苏联集团境内,如今是一片贫穷不堪、贪欲横流的混乱现象。核武器的拥有甚至制造方法,极有可能流入政府以外的团体手中——这种骇人的可能性,也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因此,进入第三个千年的世界,显而易见,必将仍是一个充满了暴力政治与激烈政治剧变的人间。唯一不能确定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一股乱流,将把人类引向何处。

[1] 一位出色的波兰记者,当时从(理论上属于)卢蒙巴派的省份发回报道,对于刚果当地的无政府现象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Kapuszinski,1990)。

[2] 其中最大的例外要数所谓“隔离聚居”型(ghetto)的游击战争,如北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为期短暂的美国黑人运动“黑豹党”(Black Panthers),以及由难民营中产生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它们的成员多为或全为街头之人,而非来自学术研讨会的殿堂,在隔离聚居处缺乏显著的中产阶级。

[3] 有关阿根廷“肮脏战争”(1976—1982年)中的“失踪”与被害人数,最正确的估计约为1万人左右(Las Cifras,1988,p.33)。

[4] 保加利亚好像还真的要求过苏联收它成为正式一员,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可是苏联却以国际外交为由拒绝。

[5] 作者记得曾在哈瓦那亲耳听见,卡斯特罗本人对此也感到惊异。在他又一次长篇大论的伟大独白演说里,对于这种新发展大表愕然,不过他敦促听众们张开双臂,对这一批新战友表示欢迎。

[6] 至于同时期显然也属于暴力型政治的宗教运动,则缺乏普遍性的取向目标(事实上根本刻意排除),因此通常应视为种族性质的动员较为恰当,例如斯里兰卡僧伽罗族的佛教好战派,以及印度境内的印度教及锡克教激进主义等。

[7] 即使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垮台前的4个月,当地选举还依然给执政党高达98.85%的选票。

[8] 若除去那些人口不足50万的小国不计,世界上持续实行“宪政”政体的国家只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瑞典、瑞士,以及大不列颠(除去北爱尔兰不算)。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遭到占领的国家,则不被列入宪政连续未断之列。不过若真要计较起来,倒也有几处前殖民地或落后地区,从不知军事政变或国内武装挑衅为何物,因此也可视为“无革命”国家:如圭亚那、不丹(Bhutan)、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