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四川人(第4/6页)

育才学校蓬勃发展,直到1998年当地政府建了一所新的公立学校。创办之初,公立学校的校长就公开地说,他要逼育才学校倒闭掉。他提出了这样的挑战以后,第一个策略就是高薪聘请最好的老师。他在这片地区到处物色富有经验的授课老师,这些老师都是被教育局认定为“一级教师”的。这些老师带着奖状和资格证走马上任,然后一败涂地。英语老师不会说英语,数学老师不会教数学。学生学习情况糟糕,家长们大发雷霆。很多人怀疑这些老师的奖状和资格证是假的;到处都可以买到那些东西。不管怎么说,在中国,一切事物都变化飞快,所谓经验的价值相当于零。一年以后,这所新的公立学校开除了这批老师,开始只聘用年轻的老师。

两所学校之间的竞争每年都变得更为激烈。在备考这一块尤为如此,其中牵涉到两种不同的竞争策略。第一种策略立足于一个简单的信念之上:通过系统、有效、勤奋的学习,学生在考试中成功的机率自然会提高。不过,如果他们提前知道试卷的问题,成功就更有把握了。这就是第二条竞争策略,当威利和南希来到育才任教时,这条竞争策略已经发展很完善了。每一年,老师和学校行政人员都要和手握大权的人们打好关系,这些人可能会透露一些考试的信息。

有一个温州教育局的官员,以“巧妙的暗示”而闻名。这个地区的各个学校都邀请他去给老师们做讲座,而他只接受那些他认为有足够实惠的邀请。威利和其他的英语老师每年都要去温州市中心,听那个人说话。有一次,威利描述了那样的场景:

“我们的校长邀请了那个人来做讲座,来给我们那些所谓的中考信息。他的讲话模棱两可。老师们都想从他那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有时他只是以沉默作为回答。讲座有两个小时,我们一直尝试着问些问题。我们问他考试里会有些什么题目。他只是说,可能会有这个,可能会涉及到那个。比如说,他说今年填空题可能会要学生们填两个词,把句子补充完整;而不是往年的一个词。”

“讲座结束以后,我们学校就请他去了温州的红太阳酒店。那是一家很高级的酒店,有大概15个老师陪他吃饭。吃完饭后,学校就给他两千块钱。随后,就请他去卡拉OK唱歌,叫一个小姐陪他。我认为那个小姐就是妓女。还给他们一间双人房——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你尽可以想象。我认为这人就是个色鬼。他今年50岁了,其中一个儿子出了国,在美国。”

这人常常给公立学校一些准确的考试信息,但他的讲座对威利和同事们来说却从来没有什么帮助。但不管如何,育才学校仍然每年都如此行事。我问威利,为什么他们还要为这种毫无用处的信息买单,他说:“要是哪一年他说对了呢?”

每年六月是考试开始的时节。那年我收到了威利的来信,言辞间满是厌恶:

在乐清,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很多其他的学校提前收到了中考的信息。我们学校只得到了一点二手或甚至是三手的信息。这注定了我们学生考试的失败。那个教育局的混蛋又一次泄露了英语考试的题目。

这种欺诈活动让威利感到苦恼,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也是一个移民的新环境因素:当你离开了家乡,道德的基本准则就会有所改变。有时候,威利对此应付自如,例如在对待婚姻传统的转变上。威利和南希在浙江已经两年了,但还没有正式结婚。正式结婚似乎没什么意义,他们俩的所有家人和朋友都还在四川。威利留意到,很多乐清的外来者好些年后才会举行结婚典礼,因为他们要存钱和建立他们在当地的人际关系。他参加过好些婚礼,新人的小孩都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

对威利来说,这么做合情合理:实用主义战胜了传统观念。每次他和南希讨论起结婚和要小孩的可能,话题总是转到了“钱”上面。终于,南希确定了一个具体的数目。当他们至少存够10万元(也就是超过1万2千美元)时,她就同意要小孩。他们在乐清过了一年半,一起存下来的钱有2万5千元。他们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婴儿在银行里了。

但还有些问题,像欺诈活动和对外来者的偏见,就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这些年来,威利从未征询过父母的建议;他觉得在这种新的大环境中,父母没法给他什么指导。虽然他现在仍然考虑着将来回四川的可能性,但他从心底里知道,他其实是永远不会再回家乡了。对他来说,那个世界已经远去;不是因为它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样被毁掉,而是因为农村的变化过于缓慢。在一个蓬勃发展中的国家,年轻人没有任何理由留在跟不上时代节奏的边远地区。每次威利回到10号村,就看见那个地方像是被废弃的一样。有一次回家后,他写道:

我回到家,什么都没有改变,路还是高低不平,人们变得更老了。我找不到少年时相熟的人和朋友,这让我感到伤心。有时候,我觉得这种生活——离开家乡来到沿海地区、没有一个稳定的家,是世界上最令人伤心和最让人感到压力的事情。

每次回家都让他心灰意冷。而回到乐清以后,他会发现自己不断想着那条逐渐走向衰亡的村庄,虽然他明知这没有任何意义。那些时候,他会在学习英语中获得安慰。这门语言成了一种分散精神的事物,而他还相信英语材料会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环境提供最好的指引。他仔细留意着国外新闻机构网站的更新,并阅读英语的任何指导性专栏。有一次他打电话去“美国之音”北京站的一个热线电话节目,询问如何处理鼻窦炎的问题。还有一回,“美国之音”广播了一个节目,内容是关于美国国内的家庭学校教育(注: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的上学方式),威利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了详细的笔记。另一个教育系统的存在,并不会对公立学校产生威胁;这个观点是让威利最为感兴趣的:

50个州? 150个儿童在家上学

父母就是他们的老师

和去学校上学的孩子一样优秀

家庭稳定

1997年 50000美元

理由:保持互动

满足孩子需要

防止学生受到暴力、性方面等的影响

教育的相关问题

公立学校为家庭提供帮助:图书馆课程

自从毕业以后,威利已经弄散了三本英语字典。他仍然把那些旧字典摆在他的书架上,如同一名优秀的内野手,从来不会扔掉那些磨破的手套。在空余时间里,威利不断地翻译和整合着各种信息:“美国之音”的广播节目,报纸上的新闻故事,还有单词表。他常常打电话问我问题,那些问题通常是关于某个词或某个难懂的语法特征。有时他的问题是关于世界大事的。2000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情况不明朗,两位候选人中没有明显的获胜者,那段时间威利几乎每晚都打电话给我,问我关于选举团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