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第4/6页)
[注释]
①壝(wěi)墙:围在祭坛四周的矮土墙,也叫壝宫。《周礼·地官·封人》云:“掌诏王之社壝。”又《周礼·天官·掌舍》云:“为坛、壝宫、棘门。”周朝制度,天子祭祀时,白天吃饭休息,设帷宫;平地住宿,设壝宫;宿险地,设车宫;随时地而不同。后世历代帝王祭祀时沿用古法,祭坛四周也筑矮墙为壝宫。②祭服: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礼记·曲礼下》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皇帝在祭祀时所穿的祭服与正规的朝服又有所不同。③旒:古代皇帝所戴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也称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见《全唐诗》卷一二八)之句。天子的冕为十二旒,这里所记为二十四旒,是祭服的规制。④中单:祭服、朝服的裹衣。古称中衣。自唐代以后,渐趋于简易,变通其制,腰无缝,下不分幅,故称中单。⑤昊天上帝:“昊”或“昊天”即是“天”。如《诗经·小雅·巷伯》云“投畀有昊”、《诗经·小雅·蓼莪》云“昊天罔极”等。“昊天上帝”即天帝。⑥登歌:本意为升堂奏歌,指古代举行祭典及大朝会时乐师登堂而歌,而且其所奏的歌即名“登歌”。《周礼·春官·大师》云:“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前人注解说:“登歌,歌者在堂也。”⑦方响:古乐器名。见本书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一节注⑩。⑧扁:原本作“褊”,应即是“扁”字。⑨介帻:见本卷“车驾宿大庆殿”一节注⑧。⑩矟:矛一类的兵器,同槊《释名·释兵》云:“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这里跳舞者所持的是短矟,只是形状如矟的道具。灶突:即灶上的烟囱。这里是说像烟囱形状的铜制乐器。柷(zhù):“柷”与“敔(yǔ)”俱是乐器名。乐开始时击柷,乐终止时刷敔。柷与敔都是非常古老的乐器,《尚书·益稷》篇云:“下管鼗鼓,合止柷敔。”“柷敔”,也写作“柷圉”。大礼使:天子祭祀时主持礼仪的朝廷大臣,有大礼使、仪仗使、顿递使、礼仪使、卤簿使,共五使。大礼使为最高最隆重的级别。宋费哀《梁浪漫志》卷一云:“本朝郊祀五使,沿唐及五代之制。大礼使用宰相,仪仗使用御史中丞,顿递使又增桥道之名用京尹,礼仪使及卤簿使则以学士及尚书为之。大中祥符中东封,五使皆命辅臣,以重非常之礼。”亚献、终献:古代祭祀,第一次奠爵为初献,第二次奠爵为亚献,第三次莫爵为终献,合称为三献。《旧唐书·礼仪志三》云:“初献亚终,合于一处。”燕越王:即宋神宗第十子燕王赵俣、第十二子越王赵偲。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第六子,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饮福:饮下福酒。福酒即古代祭祀时祭余之酒。《宋书·礼志一》云:“太祝令各酌福酒,合置一爵中,跪进皇帝,再拜伏。饮福酒讫,博士、太常引帝从东阶下,还南阶。”回:疑是“四”字,因前文有“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十二宫神:古代音律有十二宫调,分别对应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主管之神即十二宫神。高承《事物纪原》卷二引《宋朝会要》曰:“开宝新定和,所增大飨明堂记曰:‘十二神舆,载十二月之神象。’”
[译文]
三更时,皇上圣驾前往郊坛进行祭祀。祭坛四周有三重矮土墙。圣驾出了青城,向南行进再折向西去大约一里多路,就是祭坛了。从外围墙的东门进入,到第二道矮土墙里边,面朝南设置一个大帷幕,叫做“大次”。皇上在大次里更换祭服,头上戴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冠,身穿青色衮龙朝服,外罩中衣,脚穿红鞋,腰带纯玉佩。皇上由两名太监搀扶着,行至祭坛前。祭坛下面又有一个幕殿,叫做“小次”,里面设有皇帝御座。坛高三层,共有七十二级台阶。祭坛顶端的平台方圆约三丈多,有四条台阶可登坛:正南的叫午阶,东边的叫卯阶,西边的叫酉阶,北边的叫子阶。祭坛上设置有两方黄褥,位置在北面偏南的是“昊天上帝”的灵位,面向东南的是“太祖皇帝”的灵位。坛上设有两个较矮的桌案,上面摆放着祭祀贡品。有登歌的道士十几人,排列着钟磬二架,其余为歌色及琴、瑟乐器等。当值的侍卫不过三五人而已。祭坛前还设有宫廷乐架,前面排列的是编钟和玉磐,悬挂编钟和玉磬的架子和平常的乐架差不多,只是方响架子更加高大一些。编钟的形状稍扁,分上下两层挂在架子上,架子的两角缀着流苏。玉磬的形状就像曲尺,用绳子系在它的拐角的尖上,也用乐架,分上下两层挂着。其次还排列着几架大鼓,或三面或五面为一组,用木条连接起来,安放在架座上。还有大钟,名叫景钟,又有大鼓名叫节鼓。还有像琴而比琴更长些的,像筝而比筝更大些的,还有用截断的竹管像箫管似的但两头保存着竹节而横吹的,还有用泥土烧成如圆球模样而上面开孔的,还有像笙而比笙更大一些的,像箫而多加管的。有歌者正在歌唱,那歌声清脆嘹亮,不是那种郑、卫之音所能比的。宫廷乐架前竖着两根高竿,乐工都是头裹像官帽似的头巾,身穿红色宽衫,用帛束腰。两名舞者,头戴紫色冠,冠上面有一块横板,穿黑色上衣,红色的裙子和鞋子。音乐奏响,开始时文舞者手拿一个紫色的布囊,囊中装着一个有结带的笛管。接着是武舞者一手拿着短矟,一手拿着小盾牌,比文舞又增加了几个人,伴奏乐器是敲击铜铙和响环,然后又击打一种形状像是铜烟囱的乐器,又有两个人共同带一只铜瓮模样的乐器就地敲击。舞者的动作如用刀剑互相击刺,如同乘云欲仙,又如断肠离别,这些都是舞蹈动作。音乐奏响,先击柷,柷是用硬木制成的,像个四方形的壶,上面画着山水图案,每次奏乐时就敲击它,内外共九下。乐曲终止时就击敔,敔的形状如一只伏地的老虎,脊背如一条锯齿,一曲终止时,演奏者用破开的竹片刮一下这锯齿。主持祭祀的官员奏请圣驾登坛,前导官都躬着腰,侧身在一旁引导皇上到祭坛跟前为止,只有大礼使一人随皇上登上祭坛。皇上先向着正北边的“昊天皇帝”的灵位拜祭,跪下敬酒,跟随的殿中监面朝东下拜,给皇上递送酒杯,皇上再拜一次,起立。再往东边的“太祖皇帝”的灵位拜祭。皇上登上祭坛时,宫廷架乐的音乐声停止,而祭坛上的音乐奏响,皇上走下祭坛时宫廷架乐又开始奏响。这时武舞表演上场,皇上回到小次中。亚献和终献时拜祭的程序也和初献相同。当时燕王赵俣进行亚献的拜祭,越王赵偲进行终献的拜祭。皇上第二次登坛时,音乐的演奏和第一次相同。跪下敬酒之后,由中书舍人读祭文,左右有两人捧举着祭文文本而由中书舍人跪着朗读。皇上走下祭坛之后,又回到小次中,亚献和终献同前面的程序一样。再次登坛,有官进奉玉杯,皇上饮下杯中福酒。亚献与终献礼毕之后走下祭坛,皇上到小次前站立,而祭坛上摆放的祭祀用品如冥币、纸帛、玉册等,从西边的西阶送下来。在南矮墙门外,距祭坛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座燎炉,高约一丈左右,各种祭祀的物品送上高台,一个人依次拿起并高声报告,放到燎炉里面焚烧。祭坛三层四条台阶之间,共有十二座神龛,用以祭祀十二宫神。在内矮墙之外祭祀的是众星神。祭祀主管官员和陪同祭祀的官员们都面向北按部就班地站着。宫廷架乐奏罢,鼓吹乐还没有响起的时候,祭坛内外参与祭祀大典的几十万人都肃然静立,只听见轻风吹动环佩叮当作响之声。一位掌礼官喊口令道:“赞一拜!”于是所有的人一齐下拜。祭祀大典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