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忘不了的亡国痛与不肯弃的大国梦

17世纪中叶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开始衰落,1648年发生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即著名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1768年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帝国沦为沙俄保护国,接着便发生三次被邻国瓜分的悲剧:1772年被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瓜分,1793年被俄、普两国瓜分(奥地利没有参加),第三次发生在1795年,剩余国土全部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从地图上消失,第一次亡国。三次瓜分,俄罗斯所得都最多,但也只是基本上收复了“基辅罗斯”此前被占去的土地。

1807年6月拿破仑击败俄罗斯-普鲁士联军,普鲁士被迫退还它后两次瓜分波兰所得土地,拿破仑以此建立华沙公国,由萨克森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1750—1827)兼任公爵。1809年奥地利在瓦格拉姆战役中战败,也把两次瓜分波兰所得土地退出,华沙公国的面积扩大到约15万平方公里。然而1812年拿破仑兵败俄罗斯,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得到包括波兹南(德语称Posen,珀森)在内约29,000平方公里土地,克拉科夫成为一个由俄、普、奥三国共同“监护”的自由市,华沙公国其余部分成为由沙皇兼任国王的“波兰王国”,1831年正式被俄罗斯吞并,波兰第一次复国梦就此破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复国,然而,在忘不了的亡国痛之外,以毕苏茨基为首的波兰政府还有一个不肯弃的大国梦。在巴黎和会上它拒绝了协约国建议的波俄边界线,要把历史上曾经占有的大片土地纳入自己版图。毕苏茨基说:

关闭在16世纪的边界之内,截断了与波罗的海、黑海的联系,被夺去南部和东南部土地与矿产资源的俄罗斯,很容易沦为二流国家。而作为新独立国家中最大、最强盛的一个,波兰可以很容易地建成从芬兰到高加索的影响圈。

为了圆这个大国梦,波兰不但积极参与了1918—1920年协约国对新生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干涉,还在西方武装干涉停止后继续与苏联作战,一度占领了白俄罗斯、乌克兰大部分区域,包括二者首府明斯克好基辅。在这种情况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向“尊敬的俄罗斯公民们”发出抗击波兰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呼吁,许多学者提醒人们别忘了历史上波兰对俄罗斯的侵略,1920年5月30日前沙俄军队总司令阿列克赛·布鲁西洛夫(1853—1926)在《真理报》上发表《致前军官的信》,号召他们摒弃前嫌参加红军,为保卫祖国而战,指出那是每一个爱国者应尽的义务。约1万4千名原沙俄军官、10万名士兵响应他的号召参加了红军。

就在红军打败波兰入侵者发起反攻之前,西方出面调停,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提出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建议的界线作为停火线,“寇松线”(Curzon Line)由此得名,它基本上就是历史上波兰与“基辅罗斯”的边界线。但华沙战役波兰获胜,拒绝接受寇松的建议,在苏俄做出重大让步以后才同意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里加条约》,波苏边界从“寇松线”往东平均推移了大约200公里。这一大片土地被称为“Kresy”,意思是“边疆”。数以百万计的苏联人失去家园,其中就有以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1921年《里加条约》签订时毕苏茨基在野,他对这个条约仍不满意,因为条约规定的边界与他要恢复的1772年以前的“大波兰”边界还有很大距离。西方各国起初也不承认这条边界,经法国做工作,两年以后英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才相继承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