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2/13页)
肃顺本想一上来就给伊格纳切夫来个下马威,但他没想到的是,伊格纳切夫根本不为所动,甚至反过来威胁肃顺。
“本国和中国的边界绵延达到七千俄里,俄国较之其他任何海上强国,都易于随时随地给中国以更有力的痛击。”
肃顺惊讶得目瞪口呆,随便找个说辞结束了谈判,双方的第一次会晤不欢而散。
让肃顺更为惊讶的是,次日双方第二次谈判时,伊格纳切夫继续相逼,书面提出先前中俄两国曾经提到过的《补续和约》问题,要求重新划定中俄东、西边界,也就是想侵占中国东北、西北的边境领土,而且还要求开放库伦、张家口、北京、喀什、齐齐哈尔等五处通商,并强调俄国必须定界立碑。
不久后肃顺以军机处的名义照会伊格纳切夫,驳斥了俄方的《补续和约》,特别强调中俄的边界问题应该以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为准,而且表明态度,对俄国人通商的要求一概不准。
从照会的内容看,肃顺显然是愤怒到了极点,在措辞上颇为严厉。但俄国人认定而今的清政府没有对抗俄国的绝对实力,因此不仅没有知难而退,反而变本加厉地继续提条件,甚至在八月四日(8月31日)第三次会谈时,将《瑷珲条约》扔到肃顺面前,强迫他接受俄国人的条件。肃顺也毫不犹豫,一把将条约扔到地上。
“这根本就是一纸空文!”
“你蔑视国际文件!”
双方当时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肃顺甚至已经不顾自己高贵的身份,撸起袖子准备和对方打上一架。
肃顺在谈判桌上的表现,让伊格纳切夫很是惊讶,他没想到大清帝国派出的谈判代表,居然如此蛮横无理,考虑到自身身份,伊格纳切夫立即退出谈判现场,而后强烈要求清政府另派懂礼数的大臣来谈判。
肃顺的表现虽然有失身份,但在谈判桌上维护了大清的主权与尊严,咸丰皇帝很是哭笑不得。不过他也知道肃顺在朝廷内算是具有国际事务经验的人,因此他谕令肃顺,维护主权和尊严是必须的,但在谈判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方式方法。
皇帝陛下的谕令,让肃顺恢复了一些理智。八月二十六日(9月22日),中俄双方再次会晤,这一次肃顺的表现倒是很有风度,用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继续回绝了伊格纳切夫的领土要求,并告诉他,自己之所以会持这种态度,并不是个人意志,而是自皇帝陛下到所有朝臣都达成了一致。
事实上肃顺即使不发脾气,他的不凡气度也让俄国人从心里犯怵,因此伊格纳切夫继续要求清政府更换谈判代表,但是遭到了咸丰皇帝的拒绝。
此后一直到咸丰十年(1860)初,伊格纳切夫一直在递交照会,单方面声称无论清政府同意与否,俄国将所借之地,会一直坚守下去,永远不会还给大清帝国。但是清政府这边依旧坚持自己的态度,并以军机处的名义再次给伊格纳切夫回复咨文,严厉驳斥了俄国人的外交讹诈,表明乌苏里江右岸永远都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国侵占。
伊格纳切夫看在谈判桌上不能获取利益,当即离开北京,从天津登船直奔当时还在上海集结兵力的英法舰队,鼓动英法两国继续对中国用兵。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肃顺给予伊格纳切夫的印象太深,因此他将肃顺列为整个欧洲人的主要敌人之一。
俄国人就此充当了英法两国再次侵华的帮凶,前边我们说过伊格纳切夫将北塘撤防的消息告诉了英法两国,所以俄国人也是大沽口炮台最终失守的间接侵略者。后来的事实更加证明,英法两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取了最大利益,俄国人也没有两手空空,正应了那句话:大哥吃肉,小弟喝汤。
大沽口炮台失守后,伊格纳切夫看到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开始谈判,担心《瑷珲条约》中所获利益会被英法两国侵占,于是便又急忙赶到天津,致函清政府军机处,要求以“调停人”的身份进京。
咸丰皇帝通过俄国的所作所为,知道了这是一个想趁火打劫的国家,此时要求进京,必定和英法两国的目的相同,因此拒绝了伊格纳切夫的请求。当时咸丰皇帝的一句话,颇能概括俄国人的嘴脸:
俄夷拨弄是非,勾结挑衅,最为可恶!此时亦不必明言。
躲在暗处施放冷箭的对手,远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加让人憎恶!
伊格纳切夫被拒,当然并不甘心,因此继续鼓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咸丰皇帝增兵通州的消息,也是当时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主教透露给伊格纳切夫,而后由伊格纳切夫透露给英国公使额尔金的,最终使得英法联军提前采取军事行动,让北京城陷入了浩劫。
可以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虽然没有对清政府动用武力,但一直在充当英法联军的帮凶,在几个决定大清帝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上,俄国人都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例如僧格林沁撤防北塘以及咸丰皇帝增兵通州,都是俄国人将消息走漏,最终导致大清帝国一败涂地。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咸丰皇帝既然已经看穿俄国人的嘴脸,居然还在英法联军进攻通州的时候,请伊格纳切夫出面担当调停人。或许这也只能用病急乱投医才能解释得通。
这样一来,就让伊格纳切夫找到了乘机勒索的机会,他当即对清政府说,只要答应俄国人以前提出的条件,就立即出面进行斡旋。当时已经接管北京事务的恭亲王奕,倒是看出俄国人居心不良。他上奏咸丰皇帝,明言俄国人是英法两国的帮凶,绝对不能相信俄国人,但是如果就此拒绝俄国人,说不定其会更加从中作梗,只能暂时利用俄国人,至于他们后期会提出什么要求再做理论。
应该说这只能算是死马当活马医。在当时找不到更好办法的前提下,咸丰皇帝也只好同意了奕的建议。
等到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后,伊格纳切夫开始站出来邀功。俄国人标榜自己是调停人,实际上却是英法两国的合谋者。就算没有俄国人,清政府也得被迫与英法签订城下之盟,但既然清政府已经让俄国人担当调停人,现在战争也确实已经停止,所以伊格纳切夫肯定要将停战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伊格纳切夫趁机向清政府提出了事先早已经拟定好的要求:
1.划定中俄东部边界以乌苏里河、兴凯湖,至绥芬江、图们江一带地界。
2.确定中俄西部边界以沙宾达巴西到斋桑湖,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
3.彼此各派信任大臣会同勘定,设立界碑以为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