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明教到大明帝国(1336年—1368年)(第5/6页)
徐寿辉的地位很快被手下的军阀陈友谅取代,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彭莹玉也在随后的混乱中被蒙古军杀死了。不愿服从陈友谅的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宣布向杨逍效忠,令杨逍的实力大为壮大,在明玉珍的拥戴下,杨逍率军进入四川盆地并攻陷了重庆,在第二年占领了整个四川。四川战役耗尽了杨逍老迈的精力,他在1361年去世。明教由此进入了明玉珍、陈友谅和朱元璋三足鼎立的“后三头”时期。
明玉珍接收了张无忌、杨逍时代所剩下来的中央禁卫军,以及徐寿辉的部分兵力,更重要的是杨逍所传给他的明教第三十六代教主之位。而陈友谅则诉诸民族主义的支持,将“天完”政权改称为“大汉”,这不仅是对应于汉族人民的自称,也试图唤起人们对古代的汉帝国这一汉人最为荣耀的时代的回忆。
朱元璋不承认明玉珍的地位。但朱元璋并未提出对于教主之位的要求,这不仅是由于智囊们劝诫他要“暂时不要竞争教主”,也由于朱元璋从这一时期起,身边已经聚拢了一批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劝说这位大权在握的统治者尽早和靠不住的异端宗教脱离关系,而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自从汉武帝以降的一千多年来,儒学被认为是唯一适合统治中国的意识形态。在他们的劝说下,朱元璋采用了“吴国公爵(Duke of Wu)”这样一个毫无明教色彩的平庸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越来越淡化了他的根据地中的异端宗教色彩。
在彭莹玉死后,其他散人们出于同杨逍和陈友谅的积怨,坚定地站在朱元璋这一边,这一点带来了明教暂时的势力均衡。但朱元璋仍然缺乏来自更广大武术世界的支持。在明教分裂后,各主要门派再次采取了观望态度,成为明教各方面都争取的对象。陈友谅不仅利用他在丐帮中的政治资源,挑起丐帮的内斗,并使得净衣派向他效忠,甚至作为汉人反抗运动象征的峨嵋,在其根据地四川被明玉珍攻占后,也和举起民族主义旗帜的陈友谅结盟。周芷若则在1361年和陈友谅结婚。
但朱元璋却找到了比婚姻更有成效的手段:共同利益。在江湖主流势力和明教的合作关系中,所存在的共同利益只在于推翻元帝国这一消极方面,而对于未来帝国的建设却有着不可调和的分歧。明教徒强烈的原教旨主义不仅发动了他们去推翻元帝国,也会发动他们去消灭一切不符合自己教义的宗教、政治、社会形势。他们要缔造的是一个纯粹光明的世界:一个透明、同质、上下一致、政教合一的极权社会。这是江湖主流势力无法忍受的前景。朱元璋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目的之一,就是说服对方自己绝不会触动对方的利益,而将缔造一个政治秩序和江湖世界互不侵犯的社会。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对于佛教和道教表现得如此虔诚。164
在张无忌失踪后,武当和明教之间的联盟关系也出现了危机。诚然,殷梨亭和杨不悔的婚姻仍然是联系二者的纽带,但是这种外在的联系不足以让武当参与到明教内部事务中,用主流的意识形态改造明教,让它成为新帝国的基础。在杨逍短暂的统治时期,这一联盟关系已经日益松散。而向传统意识形态靠拢的朱元璋成为了最佳选择。
在明朝流行的通俗小说《开国英雄传奇》(The Legend of Heroic Founding Fathers)中记载了朱元璋和他的大将们曾到武当参拜的事迹。165这可能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记载了朱元璋和武当领导人在1361年左右的会面。这是很大的政治冒险:虽然张三丰并不知道是朱元璋谋杀了他最钟爱的徒孙,但张无忌毕竟在朱元璋的辖区内失踪,武当对此不会毫无怀疑。但朱元璋亲自来到武当拜见张三丰,并谦卑地向后者请教统一和治理国家的策略,终于得到了武当方面的信任。张三丰欣慰地看到,自己的计划,尽管经过了一系列变动,仍然可能在这位吴国公爵的身上得到实现。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凭借自己昔日的佛教僧侣身份,派人到少林寺进香,通过僧人道衍(1335年—1418年)同少林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武当和少林这两大门派的风向标令许多江湖势力都投向朱元璋方面,让朱元璋顺利地继承了张无忌时代的大部分政治遗产。
但是陈友谅通过控制巫山帮、鄱阳帮等扬子江上的帮派,掌握了扬子江水路这一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航线,并建立了一支极其强大的内河舰队。他在1360年率领十万人的舰队沿扬子江东下,直抵朱元璋的都城应天城下。这次进攻被勉强击退了。但经过几年的整顿,在1363年陈友谅再次卷土重来。陈友谅动员了湖北和湖南的所有壮丁,并建立了一支新水军。他的舰队的主力拥有三层甲板的大战船,上有掩护弓箭手的包铁塔楼,其船尾高得可以爬上任何城墙,每一只这种战船可载二三千人。它们还附有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
陈友谅把他的军队及其家属、马匹和供给全都放到了船上,在春汛时他开始顺流而下。兵力达到三十万人之多。汉军的无敌舰队与明军的水上部队相比,无论吨位还是数量都大占优势。1363年5月的一天,汉军舰队出现在南昌水面上。如果南昌陷落,陈友谅就能够得到江西这一富庶之地,并且进一步东下。166
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意外地守住了南昌达三个月之久,顶住了数十万大军的进攻,将陈友谅的庞大军队一直拖在江西,而不能像在1360年的军事行动中那样直捣应天,直到朱元璋的援军到来为止。
8月29日,朱元璋亲率二十万人及两千艘舰船从扬子江下游抵达湖口,随后爆发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鄱阳湖水战。在战斗的最初几天,朱元璋军所面临的前景十分暗淡:陈友谅的战舰远比他们的高大,它们并在一起,像水上的城墙一样,将自己的战线不断逼迫后退。朱元璋的旗舰也受到了对方的炮击,被炸得粉碎,周颠在最后关头抱住朱元璋,以惊人的弹跳力跳跃到另一艘船上,他才幸免于难。最后,朱元璋决定冒险用火攻的方式摧毁汉军的密集舰队。这是自公元3世纪的赤壁之战以来就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战术,汉军对此并非没有防备。但朱元璋得到了武当派的修士们的协助。他们乘坐几艘小船,轻松地突破了敌军的箭雨,而进入对方的阵地纵火,直到这座水上堡垒像所多玛城一样燃烧起来为止。
汉军损失惨重,吴军乘机封锁了通向扬子江的湖口。在又僵持了一个月后,10月4日,陈友谅下令全力突围,夺取通向扬子江的水道,撤回武昌。他几乎取得了成功,但在最后关头头部中箭而死。周芷若带着她和陈友谅的幼子陈理杀出重围,逃回了武昌,在那里她让陈理继位称帝,而自己成为了摄政太后。但是她的统治只维持了大约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