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明教到大明帝国(1336年—1368年)(第6/6页)

《开国英雄传奇》中记载了在鄱阳湖战后不久一位道教神灵——“武当山北极真君”——和朱元璋相见,这可能是以隐讳的形式记载了张三丰和朱元璋的第二次会面。167张三丰现在支持朱元璋向更宏大的政治目标迈进。1364年中国新年,朱元璋称“吴王(The Prince of Wu)”,并建立了相对全面的统治机构,向未来的明帝国又迈进了一步。两个月后,朱元璋亲征武昌,汉军全军覆没。周芷若自尽,陈理在大臣的簇拥下投降。长江中游的大片领土被并入他的权力基地,使得朱元璋控制的人口约两倍于任何其他对手所控制的人口。

在1365年到1367年之间,“吴王”朱元璋投身于对另一位号称“吴王”的军阀张士诚的战争中,争夺对华南的统治权。此时,元帝国在北方的统治也正在分裂和内乱之中,从而无法对南方的叛乱分子予以打击。

在察罕帖木儿死后,扩廓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职和军队——以及汗八里方面从未停止的猜疑。如果说朱元璋是张无忌的政治继承者,那么扩廓也接收了汝阳王府的武术家集团。金刚门的僧侣、西藏的喇嘛武术家,以及其余向蒙古政府效忠的武师,现在成了扩廓的王牌。他的第一个成就就是派遣武术精英们擒拿了刺杀他父亲的田丰等人,挖出了他们的心肝祭奠察罕。168这给朱元璋带来了旷日持久的噩梦。为了预防扩廓的暗杀,他有段时间每天都和周颠睡在一张床上。

但是扩廓及其军队很快被卷入蒙元帝国最后的内乱。元顺帝和他的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之间矛盾丛生,孛罗帖木儿支持顺帝,而扩廓则支持太子,二者水火不容,至于开战。扩廓在1365年率军进入汗八里,掌控了朝政,被封为丞相,拥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此后他率大军前往河南,准备征讨南方,但是却不幸陷入与陕西军阀李思齐、张良弼的火并中。汗八里方面趁机大肆削减他的权力。在1368年,扩廓的一切官职都被剥夺,陷入困境。此时朱元璋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给元朝中枢以致命的一击。

朱元璋在1368年中国历新年登基,宣布自己是中国皇帝。他并没有按照历史上的惯例,将他的帝国命名为“吴”,却使用了“大明”的抽象国号,间接表达了对明教功绩的承认。以这个国号本身,明教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为自己戴上皇冠之前的许多年中,朱元璋在一群知识分子的协助下不遗余力地将他控制下的明教组织改组为正统的儒家政府,将其中的异端色彩降到最低程度。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对教主之位的要求。这一点当然不会不引起说不得、周颠等教中元老的警觉,在驱除野蛮人、统一中国的崇高名义下,他们不得不一再做出妥协,但在国号问题上,他们停止了让步,并威胁要举行兵谏。朱元璋手下的将士们,尽管已经逐渐淡漠原教旨主义的信念,但仍然希望新的国号能够反映他们的信仰寄托。最后,儒家的知识分子们也勉强同意了这个国号,因为他们在儒家经典中为之找到了依据。在最古老的儒家文献《诗经》中,有一篇就叫做《大明》。

但除了国号之外,朱元璋不愿意再保留任何明教的痕迹。在他著名的即位诏书和北伐檄文中没有体现明教的教义。而在后来的官方历史书写中,朱元璋及其政权及明教组织的关系也被小心翼翼地描述为暂时的屈从和相互利用。朱元璋本人以正统的中国帝王谥号被记录在历史中——明太祖,而非明教教主或“明王”。更加戏剧性的是,朱元璋在即位后当年就下诏禁止一切“旁门左道”:白莲宗、弥勒宗和天鹰教等明教支派都被当做荒诞的异端邪说遭到禁止。对于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明教运动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为反讽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