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第3/6页)

为了理解本书的方便,我们先介绍一点捷克的历史背景。

最早的捷克人国家捷克公国是10世纪中叶在波希米亚建立的,因为首都在布拉格,又称布拉格公国。11世纪捷克公国的疆域扩展到了莫拉维亚。以后曾陆续称波希米亚王国、捷克王国。1867年奥地利政府与匈牙利国会达成协议,把统一的奥地利帝国改组成二元制的奥匈帝国。从此捷克和斯洛伐克便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小说《好兵帅克》所描述的时代。

在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是平等的,由奥地利帝国皇帝兼任匈牙利王国国王,所以我们在这本小说里看见,它的军队有个叠床架屋的名字:皇家王室部队,它的财产也叫皇家王室财产。奥匈帝国的军队、国防、外交和财政由奥匈帝国的皇帝大权独揽,其他的机构如各级议会和各级政府却两国分别自成体系,自行运作。因此帅克和他的部队尽管是波希米亚(捷克)部队,却不归匈牙利人管,而归奥地利人管。奥地利人说德语,所以部队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军官无论是波希米亚人还是匈牙利人,一律要求也说德语。这又加重了原来就有的民族的三级对立。日尔曼人(奥地利人,德国人)最高,其次是匈牙利人,最下层是斯拉夫人(包含波希米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塞哥维纳人、加里西亚人、波兰人)。因此我们看见,在小说里日尔曼人一出现就高人一等。行军时帅克的连队已经在中学住下,91团所属的旅部已经在银行住下,可是德国的汉诺威师预备部队一到,提出要住中学和银行,整个旅只好乖乖地连夜搬家。捷克人对统治他们的日尔曼人和匈牙利人都有强烈的对立情绪。帅克送情书时之所以跟匈牙利人大打出手,民族对立情绪是一个基本的因素。这种对立很普遍,时间也已很长。我们在书里见到,路卡什中尉、萨格纳上尉和那个车站站长当年也都参加过捷克民族反对政府和匈牙利人与奥地利人的活动,直到现在彼此还说一声捷克爱国者之间的招呼语:“纳兹达!”只是他们的反对无效,壮志消磨,只好收拾起对抗情绪,为目前的生计奔忙。这也是捷克部队普遍存在纪律涣散,军官们生活腐朽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时的奥匈帝国是靠四种力量维系的:军队、政府(包括警察、法院、监狱等)、宗教,还加上对皇帝的忠诚。对皇帝的忠诚是本书反复出现的种种陈词滥调所围绕的核心。但是,那时的奥匈帝国已经严重地众叛亲离,尤其是在被残酷统治的波希米亚。在那里,皇帝已是普遍的讪笑和仇恨的对象。老百姓不但敢怒,甚至敢言了。正如帅克所说,“你去喝醉酒,再奏起奥地利国歌听听看,”你就能听到老百姓对皇帝的牢骚了!所以在帅克对医生叫喊“约瑟夫皇帝陛下万岁”的时候,三个对立派别的心理医生立即异口同声断定他是个白痴。这情节显然带漫画式的夸张,但是犀利泼辣,点明了时代的本质,成为本书的独特风格。

3

帅克这个人物性格很不好理解。作者在序言里把他称作英雄,说他“虽没有拿破仑式的历史魅力,却也足以使亚历山大大帝的光辉黯然失色”。因此批评家大都有一种倾向,想寻找他的“英雄”表现。《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捷克斯洛伐克的反法西斯的民族英雄伏契克说:帅克“是掌握了让派遣他去打仗的人输掉的艺术。他采用的方法不是规避和怠工,而是一本正经地执行他们的命令。”说他“仿佛是一条虫子,在蛀蚀(奥匈帝国)那个反动制度时是很起劲的,尽管并不是始终都很自觉的;在摧毁这座压迫与暴政的大厦上他是起了作用的”。捷克作家奥布拉赫特的说法是,帅克是“聪明的傻子,天才的傻子”。

但是,这一类的评价却难以回答一个问题:即使帅克让派遣他的人输掉了,在摧毁这座暴政的大厦上起到了作用,他能算得上英雄吗?能算得上“足以让亚历山大大帝的光辉黯然失色”的英雄吗?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帅克,理解他的英雄身份呢?

用哈谢克自己的话说,他这《好兵帅克》“只是一个时期的历史画卷”。而那个时期也许就最适宜用某些特殊的形式来表现。

和他同年出生,也跟他同地出生(波希米亚的布拉格)的奥地利作家法朗兹·卡夫卡表现那个时代的方式就很别致,很像哈谢克。他的《变形记》(1916)和《审判》(1925)就是很好的例子。《变形记》写推销员格利高尔一天早上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起初他的亲人还为他痛苦,可渐渐地他们就疏远他了,冷淡他了,嫌弃他了,以致厌恶他了,等到他死去时,一家人都如释重负。小说反映了那个祸福无常的社会的一种恐怖现象。变成甲虫只不过是莫名其妙变成了“卖国贼”之类的人的一种幻化形式而已。帅克就好几次被扣过卖国贼的帽子,有一次还几乎被绞死。卡夫卡的《审判》又是另外一种形式,却也像《好兵帅克》。约瑟夫·K由于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原因忽然被捕了,可在惝恍迷离之中,又还能像平时一样自由行动。他上了一个阁楼,莫名其妙在那里受到审判。审判他的几个人对他说,“只要你承认,这就是审判”。于是他被判有罪,被两个胖子带到城外,一刀刺进了心脏。整个过程似是现实又似是噩梦。也带有那时的社会的恐怖。这两篇小说都令人联想到《好兵帅克》里布拉格人的遭遇:突然就被抓了,糊里糊涂就出现了被杀的可能。表现的方式也似真似幻。

很显然,《好兵帅克》跟卡夫卡的小说一样,使用了很多非现实的因素,带了相当的夸张、变形和扭曲。因此,要评价这样的作品我们似乎应该另辟蹊径。若是用正剧的尺度去衡量,难免会方枘圆凿,格格不入。

实际上《好兵帅克》里的帅克是哈谢克所创造的一个既傻又精,既守规矩又不守规矩的“好兵”,用来嘲弄那个黑暗凶残的社会的。在那样的社会里任何人的正面反抗都非常危险,很容易被抓、被关、被杀。于是哈谢克创造了帅克这个温和地、和平地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斗争的小兵形象。通过他的行为和见闻尖锐地暴露和嘲弄了那个庞然大物的国家机器的阴险、残酷、虚伪、无能、混乱与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