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一章(第2/4页)

“呵,是的,当然。您把我们伊犁的好处说得很好听,很动人……”

“再说伊犁的蜂蜜……”黑胡子继续讲述。

“不,先不说蜂蜜吧。”坐在后面的浓眉毛的“老弟”扬了一下手,打断了他的话,“我是说,年年岁岁。我们讲伊犁的白杨、苹果、酥油、蜂蜜……是不是已经讲得够多了,已经讲得太多了呢?”

“您这是什么意思呢?”黑胡子眨一眨眼睛。

年长的干部注意地转过了头,打量了浓眉大眼的“老弟”一眼。

汽车里又有几个人被他们的谈话吸引了,把视线投了过来。

“没有什么,”“老弟”低了一下头,一瞬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然后,他有些激动地开始说起来,“从小我就听人们讲伊犁的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物产。虽然那个时候,白杨和苹果,蜂蜜和奶油并不见得人人都能够享用。哪里没有穷人呢?但是,即使是这样吧,伊犁人谈起自己的家乡来总是充满着骄傲。现在呢,我们说得就更带劲了。伊犁人走到哪里都要描绘家乡的白杨和苹果。少说一点,不行吗?”

“您是说,我们伊犁人爱吹嘘自己的家乡吗?哈哈,很可能的。”黑胡子笑了起来,“在谈论乡土的时候,我们伊犁人从来不懂得谦虚……”

“那是自然。自己的母亲最慈祥,自己的家乡最可心。拿我来说吧,我是阿图什人,到伊犁地区定居已经四十年了,然而我还是想念阿图什的无花果。如果有人给我一片阿图什的无花果干,我宁愿用一百只伊犁的苹果换它!”一个白须飘拂的老人说。

又一阵哄笑声。黑胡子不满地低头嘟囔说:“这么说,你为啥不回南疆去?”

大眼睛“老弟”嘴动了一下,本想再说点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

“我没有到过伊犁,”年长些的干部说,“但是我知道,我相信,伊犁是个好地方,是个光荣的地方,是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近来,伊犁的情况怎么样?”他问“老弟”。

“我也有好久没有回去了。听说了一点。”

“您是?”

“我是一个农民。当了三年工人,现在回公社,继续当我的农民。”

年长些的干部模样的人点了点头,说:“我叫赛里木,从南疆调到你们伊犁来工作了。往后,还请你们多帮助呢!”他看了一眼黑胡子。黑胡子高兴起来,说:“我叫米吉提,您到食品公司一问米吉提采购员,没有不知道的。”

“我叫伊力哈穆,家在跃进公社爱国大队第七生产队。”

于是,三个萍水相逢的朋友,通了名姓,继续闲谈起来。

汽车过绥定当时的绥定县,一九六五年更名为水定县,一九六六年撤销此县建制并入霍城县,霍城县驻地由霍尔果斯镇迁至水定镇。了。伊力哈穆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车窗外的一草一木,像久别了的儿子寻望着自己的母亲。三年前离开这里的时候新植下的小树苗,现在已经洒下了大片的绿荫。在原来只有几座错落的小土屋的高低不平的村舍里,出现了崭新的大队办公室、学校和粮仓。远远向南望去,时而被丘冈遮住,时而又出现在眼底的隐约可见的玉带一样的伊犁河,正升腾着春日的氤氲。摩托车队斜对面的大水磨,仍然是轰响着那不分昼夜从不停止的声响。再过去,有一个居民的院落,伊力哈穆还记得,三年前离开伊犁的时候,这家正对着院门的精心修砌的方正光泽的炉灶曾经引起过他的兴趣,现在他想看一看,炉灶是否还在那里;可惜,院门关闭着……三年前,二十七岁的伊力哈穆,不顾自己年龄已经偏大,根据公社党委的安排,作为新招收的青年工人的带队者,离开伊犁,到乌鲁木齐一个机床厂学习镗工。他决心做一个产业工人,为祖国的工业化贡献自己的热汗和心血。但是,不管是在集体宿舍还是在俱乐部的晚会上,一闲下来,他就想起伊犁:一九五八年大兵团作战平整的土地,这两年可获得了满意的收成?里希提书记一直张罗着的大队农机站,可买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甚至在乌鲁木齐他也订了一份《伊犁日报》。不但看来自故乡的革命和生产的喜讯,而且也不放过每天的天气预报。为一场适时的春雨欣慰,为一场早来的霜冻忧心。如今,说是全国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灾害,粮食成了全国人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党的充实农业第一线的号召下。他回来了,他又看到了伊犁河边碧绿的田野,他又闻到了伊犁河谷的清香湿润的空气。家乡的话语也是分外亲切的,在霍城停车时向乘客兜售葵花籽的孩子,不说每公斤六毛五分,而说是六十五分伊犁人计算钱币时一般用分和元两个单位。……萨拉姆,伊犁!萨拉姆,乡亲们!

在一阵标志着客运汽车到站的铜铃声中,汽车拐了几个弯停下了。米吉提采购员到了目的地以后,顾不上新结识的旅伴了,兴冲冲、急匆匆下车离去。伊力哈穆与赛里木道了再见,便爬到车顶行李架上,帮大家取行李。越是妇女和老人,行李就越大,越重。伊力哈穆吃力地拎起一个个行李包,再走到扶梯上,一一交到主人手里。最后,只剩下伊力哈穆自己的简单的行李卷了,旅客们也差不多已经走光了。伊力哈穆将行李抛到地上,准备下车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声凄厉的、令人毛发倒竖的惨叫。

伊力哈穆不由得停住了脚。站在车顶上,周围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本来,在取行李的时候,伊力哈穆已经隐隐觉到伊宁市的景象有点异样。长途客运汽车站边,原本是指定的农贸市场,郊区农民可以在这里出卖一些瓜果、蛋禽、莫合烟在俄苏小说中称为“马合烟”。之类的农副产品,历来这里都是熙熙攘攘、簇簇拥拥的,今天,却杳无人迹。当某一辆长途客车到达的时候,客运站四周历来会聚集着一些拉脚的毛驴车争相招揽顾客,今天却一辆也没有。还有,伊犁的居民大多习惯了把窗子开到临街的一面,白天,透过精美的挑花窗帘可以欣赏繁华的街道和过往的行人,晚上,才把安装在窗外的木窗扇严严关住;今天,才下午三点多钟,大部分木窗扇却关得严严实实。这都是令人疑惑的兆头,虽然伊力哈穆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

“出了事了?”伊力哈穆心里一沉。于是,他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人——其中大半是刚下车的旅客——围拢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惨叫的声音,就发自那里。

伊力哈穆夹着行李走出了客运站,向人群走去,只听见一声又一声的号哭。“怎么了?这是怎么了?”伊力哈穆问,没有人回答。有几个人叹着气,摇着头,离去了,伊力哈穆往前凑了凑,这才看见那个痛不欲生的妇女,发辫散开,头巾耷拉在身后,浑身尘土,泪水划在脸上变成横一道竖一行的泥污。她正抓着胸脯,抖颤着身躯,呼天抢地地号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