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老胡同1号(第5/5页)
几年后,楼里的男孩女孩,插队的、兵团的、参军的、劳改的,各色人等都陆陆续续回来了,我和济年也一同从沙河五七干校回到了北京,唯独珊珊没能回来……(摘自母亲的口述记录)
沙龙不得不转移阵地,我们用自制的假月票到荒郊野外聚会。
七十年代初,振开刚二十出头,已开始动笔写诗写小说。他常常请病假在家,把厨房作为书房,关起门埋头写作。有时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厨房里淡黄色灯光还亮着……(摘自父亲的笔记)
通过父亲,我结识了1号楼的冯亦代伯伯,再通过他结识了更多的书和人。我常到他家小坐。冯伯伯笑眯眯地握着烟斗,思路和烟缕一起上升。穿围裙戴套袖的冯妈妈,奔忙于炉灶与字典之间。她几乎失明,开门时从厚厚眼镜片上迷茫地看着我,然后手持放大镜,帮冯伯伯锁定某个词的含义。
一九七六年十月初的一天晚上,我带来“四人帮”垮台的好消息,当时冯伯伯正在厨房用毛巾擦拭后背。于是他和历史一起转身。
一九七八年年底,我和朋友创办了《今天》杂志。部分装订工作是在我家进行的,一摞摞油印纸页从床铺到地上,散发着浓烈的油墨味。门庭若市,我手忙脚乱招呼客人,估摸居委会派出所也跟着加班加点。
一九八○年秋天我结了婚,搬出三不老胡同1号。
十一
二○○一年年底,一凡开车带我回三不老胡同1号。这梦魂萦绕的家,如今难以辨认:楼房低矮,窗户狭小,外墙刚粉刷过,仍难掩衰败之相。据说已到了建筑年限,是该拆掉的时候了。
我们拜访了老邻居们,首先是434庞家。邦本大哥开门迎候,他头发花白,挺拔如旧。邦选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董事长,衣着举止,都表明社会进步的大方向。大哥张罗着要搞一次聚会,把全楼的孩子都请来。我们家已租了出去,这正合我意,免得触动记忆中的角落。
与邻居们告辞,暮色四起。在原防空洞的位置,盖起标准化楼房。往前推三十年,那些杨树,正等着被砍伐的命运;往前推四十年,那些太湖石,正被吊进卡车,运往兴建中的军事博物馆;再往前推六百年,郑和凭栏眺望后花园的假山,暮色中掌灯,鸟归巢,万物归于沉寂。
三不老胡同1号院内
三不老胡同1号墙外
三不老胡同1号门牌
幼时的北岛
兄妹仨合影
兄妹仨合影(1956年)
兄妹仨合影(1959年)
和弟弟合影
和妹妹在三不老胡同1号(约1958年)
在北海公园划船
和弟弟一起划船
小学生北岛
父母结婚照(1948年于上海)
父亲在天坛(约1948年)
年轻的父亲
全家福(约1963年)
北京十三中大门
涛贝勒府
北京四中大门
“文革”中北京四中的批斗会
1969年在北京
穿着父亲的羊皮袄(1970年)
和父亲一起在湖北干校(约1970年)
妹妹在北海公园
妹妹在家中阳台上(约1969年)
父亲在湖北干校宿舍(约1971年)
母亲在河南“五七干校”(1971年)
全家摄于天坛(1972年)
父亲和亲人合影,左起大姑父韩耀辉、伯父赵夷年、叔叔赵延年(1977年11月)
和同班同学合影自左至右:李惠敏、徐金波、郎放、赵振开、曹一凡、史康成、吴人侃、张潜
曹一凡与他的妹妹合影
父亲在旧金山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