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革命(第6/10页)
再没有人指望西方世界会真的爆发社会革命了。多数的革命者,甚至不认为工人阶级——那被马克思誉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一群——在根本上属于革命的同路人;只有那些对正统教条依然忠心的人,才会抱着这个说法不放。在西半球,无论是拉丁美洲坚守理论的极左派,还是北美学生的实际行动派,旧有的“无产阶级大众”甚至被他们嗤之以鼻,被视为激进主义的大敌。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无产阶级”者,如今若不是享有优惠待遇的工人阶层中的贵族,就是爱国心迷的越战拥护者。革命的前途,现在只在第三世界(人口正在迅速减少之中的)农民手里了。然而这些小农百姓,必须靠远处而来的武装福音使徒——在卡斯特罗、格瓦拉们的率领之下——才能觉醒,才能将他们从过去的被动服从中摇撼出来。这个事实,却显示旧有的信念似乎已露疲惫:所谓“地上被诅咒的一群”(damned of the earth)——那被《国际歌》颂扬的一群——必将“全靠我们自己”挣开他们的锁链的说法,这种历史必然性的推论,显然不大说得通了。
更有甚者,即使在革命已经成为事实,或极可能发生的地方,它还真能保有它的世界性吗?60年代革命者希望所寄的各种运动,事实上根本与传统革命的普遍性背道而驰。越南、巴勒斯坦,以及各式殖民地的游击解放运动,其关心焦点,都只集中在本国本民族。它们之所以与外面较大的天地有所关联,只是因为其领导人或许是共产党之故。而只有共产党人,才有较为世界性的任务在身。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冷战世界体系之下的两极结构,自动将它们归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旧有的普遍取向,如今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从中国即可明证。而目标超越国界的革命,只在某些区域性的行动中保存下来,例如泛非、泛阿拉伯,尤其是泛拉丁美洲等注过水的运动。这一类运动,倒也拥有某种普遍程度的真实性,至少对于讲同一种语言(如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并能在各国之间自由游走的好战派知识分子是如此,例如那些流亡者及叛变行动的策划人。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之中某些人的确具有国际性的色彩——尤以卡斯特罗一路为最。格瓦拉本人,便曾在刚果作战;而古巴也曾于70年代,派军队往非洲合恩角及安哥拉协助当地的革命政权。但是出了拉丁美洲左派的大门,到底有多少人真心期待社会主义的解放,能获得一场全非洲或全阿拉伯的胜利?由埃及、叙利亚,加上附带的也门,三角组成的短命“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nited Arab Republic,1958—1961),不久即解体。叙利亚和伊拉克,虽由同样主张“泛阿拉伯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两国间却时起摩擦。岂不恰恰证明,超国家的革命主张的脆弱,及其在政治现实上的不实际吗?
世界革命已然褪色,最戏剧性的证据,却正来自致力于世界革命的国际运动的解体。1956年后苏联以及在它领导之下的国际运动,开始失去独家控制,不再能一手掌握革命目标,及其目标背后具有团结效力的理论意识。如今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者,几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甚至连那少数于1956年后,依然在旗帜上保留斯大林肖像的共产党,也有了两三种的不同模式(中国、阿尔巴尼亚,以及与正统印度共产党分家的印度共产党)。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国际共运,在1956—1968年间瓦解。1958—1960年间,中国与苏联正式决裂,并呼吁其他各国效法,退出苏联集团,另行组织共产党派与之较劲(不过成果甚微)。而其他共产党派(以西方为主),则在意大利领头之下,公开表示与莫斯科保持距离。甚至连最初的1947年“社会主义阵营”,如今也开始分裂成对苏联效忠程度不一的各种队伍,从全面效忠的保加利亚起,[4] 一直到完全自己当家做主的南斯拉夫。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其目的在于以另外一套政策,取代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实行的新政策。苏联此举,最终断送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从此之后,甚至连执行莫斯科路线的共产党派,也开始公开批评苏联,并采取与莫斯科意见相左的政策——例如“欧洲共产主义”(Eurocommunism)。种种唱反调的现象,便成为正常状况。国际共运的落幕,也是其他任何一种主张国际路线的社会主义或社会革命的尾声,因为这些异议分子与反莫斯科人士,除了各成一派之外,再也无法组成有效力的国际组织。唯一尚能模糊唤起全世界解放传统印象的机构,只剩下社会主义国际(Socialist International,1951)。这个组织,如今代表的却是已经正式放弃任何一种革命路线的政府和党派,其中多数在西方;更有甚者,多数甚至连对马克思思想的信仰也完全放弃了。
4
1917年10月的社会革命传统早已丧失——有人甚至认为,连革命的老祖宗,1793年法国雅各宾派一脉的传统也已完全失传——促成革命爆发的社会政治动荡却始终存在,社会不安的火山依然活跃。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告终,新的革命浪潮,开始席卷世界大部分地区。紧接着进入80年代,苏联共产党集团发生危机,最终导致它们在1989年间发生剧变。
70年代的革命事件,虽然大多数发生在第三世界,但事实上其地理分布及政治体制的牵涉范围极广。令人惊奇的是,序幕的揭起却首先发生于欧洲:1974年4月,欧洲大陆寿命最长的右派政权葡萄牙先被推翻;不久,相比之下极为短命的希腊极右翼军事独裁也宣告倒台。1975年,佛朗哥元帅总算尽享其天命谢世,西班牙政权在和平转移下由权威统治走上国会政治,这个南欧国家回归宪政民主的漫长之旅至此终于完成。以上这些转变,其实都可以看成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在欧洲留下的未了之账的最后清算。
葡萄牙革命政变中的激进军官,是在葡萄牙与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游击部队的多年作战之下,徒劳无功的挫败感中产生。葡萄牙军队从60年代初期开始,就在那里征战不休,虽然葡军并未有重大战局,可是在小小的殖民地几内亚比绍,却碰上了恐怕名列非洲解放领袖能干之首的卡布拉尔(Amilcar Cabral)。60年代末期,竟能打成了两军对峙、僵持不下的局面。刚果冲突之后,又有南非当局为加强“种族隔离政策”(apartheid)火上浇油——划出一块黑人“家园”限其居住;以及沙佩维尔(Sharpeville)大屠杀等——非洲游击运动在60年代遂迅速繁衍。不过一般而言却不甚见成效,加以部落互斗,中苏对抗,其势更形衰颓。进入70年代初期,苏联的援助大增,游击战又再度死灰复燃。可是,最后还是由于葡萄牙本国起了革命,各殖民地才于1975年获得独立。莫桑比克与安哥拉却马上投入了一场更为血腥残暴的内战,起因又是由于南非与美国从中介入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