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返乡之约:耶尔·芭塔娜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我住在以色列。身边的人,尤其是和我妈妈同辈的,都在谈论要回到波兰,可那显然有点不切实际。

——格尔兹与杰奎琳·罗斯谈论耶尔·芭塔娜,2013年

“好莱坞版《出埃及记》——八家最大的好莱坞工作室决定结束在美国的业务,整体搬往波兰。”

——《洛杉矶时报》,2018年6月4日(原文如此——译者)

一份政治想象的食谱。

——塞巴斯蒂安·齐库吉(Sebastian Cichoki)、嘉利特·艾莱特(Galit Eilat),

为耶尔·芭塔娜参与的展览编辑的册子

……欧洲注定动荡不安。

——波兰馆,威尼斯第五十四届国际艺术双年展,2013年

在梦露的故事里,我曾提到过一个讽刺性的事实:她在当时十分受来自东欧的犹太裔财团大亨青睐,只因为她的形象“要多不像犹太人就有多不像”。而在她嫁给犹太人阿瑟·米勒很长一段时间之前,她便感觉到犹太人这一“全世界的弃儿”,对于自己而言似乎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而根据梦露的密友李·斯特拉斯伯格和宝拉·斯特拉斯伯格的女儿苏珊·斯特拉斯伯格的说法,这些大人物实际上始终以自己的过去为耻。而好莱坞,毕竟是一座梦工厂。正如我们所见,梦露的美,是美国在战后努力宣扬的完美,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在二战时拯救的欧洲的丑陋来对比出自身的美好。而美国作为救世主的信仰,则成了日后他们与欧洲关系的主导性因素,同时也确立了直到今天的所谓世界新格局。但在我看来,梦露那过度而脆弱的美,同样使得这种信仰,伴随着梦想与完美,一道成为一场幻梦。

2012年,耶尔·芭塔娜因为她非凡的电影三部曲《……注定不安的欧洲》而被选中,参与了在威尼斯举行的第五十四届国际艺术双年展。出生在以色列的她目前过着在纽约、阿姆斯特丹和特拉维夫之间奔波的生活。这多少是因为,作为一名实验电影导演和视频艺术家,她不能和主流圈子“好莱坞”离得太远。而为了纪念和庆祝她的此次参展,她与两位合作者一起出版了名为《一份政治想象的食谱》(Cookbook for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的小册子(展示了尚且存在,未全然被男性主厨攻占的女性传统),其中收录了一系列食谱、绘画、照片、随笔,以及提供给读者可随意处理的空白页面。作为一种介入式想象,或是把它看成一种面向未来的真实,大批犹太电影人从欧洲到好莱坞的“出走”,将会造成一种不可避免的倒退。“好莱坞由犹太人掌控,它已经是犹太人的地盘了。“1996年马龙·布兰多(Marlon Br ando)在一次排犹主义的激烈演讲上声称,“他们应该对人们正在遭受的磨难有所知觉。”他的这种爆发并非个案。和这条评价一起,《一份政治想象的食谱》里还辑录了一系列类似的言论,其中包括2011年特克西·马尔斯(Texe Marrs)在自己宣扬《圣经》教义的网站上说的“好莱坞已经成为犹太人自我满足的地方”;以及2009年埃德蒙·康奈利(Edmund Connolly)通过《西方季刊》发布的言论“好莱坞与犹太人关于圣诞节将必有一战”。好莱坞并没有防备那些来自于它本想治愈的人的恨意:“好莱坞也许要回到波兰,才能寻见它创建之初那些伟大人物的血脉。”《一份政治想象的食谱》里这样揣测。尽管2000年时芭塔娜已经离开了以色列,但她仍然是以色列的公民。由于仍然在影片中坚持把犹太人看作世界的弃儿,芭塔娜在国内饱受诟病。而她另一个不受青睐的原因,则是仍然对以色列建国之初便始终萦绕的问题执着不休:犹太人究竟属于哪里呢?

而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芭塔娜给出的回答是惊人的。《……注定不安的欧洲》以一个年轻人站在几乎被废弃的体育场里开场,他大声疾呼,犹太人应当回到他的国家:“我们想要让300万犹太人回到波兰,我们想和你们再一次团聚!”而在现实生活中,演绎这一部分的演员斯拉沃米尔·谢拉科沃斯基(Slawomir Sierakowski)正是个不折不扣的激进分子,同时还是波兰“新左翼”的领袖。电影中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说,正是他和其他组织内成员的手笔。和格尔兹一样,芭塔娜的作品同样将我们带回到欧洲最黑暗的岁月,而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她对未来的诉求:“我们需要你们!我们请求您回来!”谢拉科沃斯基呼喊道。“回来,然后一起成为欧洲人。”《一份政治想象的食谱》正是以波兰犹太复兴委员会(JRMIP)的著名宣言作为起始。这个机构正是芭塔娜的三部曲的背后投资方,他们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呼吁330万犹太人回到他们的故土的政治组织”。有数千人签署声明表示支持他们。2012年5月,在德国柏林,他们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显然,邀请芭塔娜这样一位艺术家来参加双年展,乍看起来是有些疯狂的。但事情的结果至少显示了波兰当局的态度(这一事件最终得到了波兰文化部的官方许可)。事实上,芭塔娜是所有代表波兰参展的艺术家里,唯一一个非波兰裔人士。而在我的论述过程里,大多疯狂背后其实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它通常意味着一些人——尤其是女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被激发。仅仅用想象,便可以构筑出历史本身,正是芭塔娜非凡的天赋。电影的功能,往往在于令非真实的生活以近乎真实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而这份真实的部分往往包含了热诚的渴望与恐惧。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想象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它不同于所谓的恐怖电影,后者从未想要让流行的想象固化成为一种类型。而芭塔娜则利用电影为她提供的、可以肆意添加恐怖的虚构许可,来让尚不存在的历史在极端压抑的情况下表现出极致的形式。《玛丽·科兹玛丽》(Mary Koszmary)或《噩梦》(Nightmares)是三部曲中第一部的标题,再度显示了作品的黑暗气氛。致幻、癫狂、谵妄往往会成为她作品里显露出的主题。而芭塔娜在作品里再一次强调的是,历史作为一种转向,极易发生在一个民族共同的无意识状态下。她是幽灵追踪者,和格尔兹类似,她也在揭露欧洲的过去,来回应此刻至少在波兰渴望被忘掉的内容和遗忘本身。如果说格尔兹搜集的是来自移民者与“生活不适者”的故事,是为了保全欧洲被遗忘的声音,那么芭塔娜所做的,仍旧是为了让那些不可言说之物,得以走出黑夜。这就像是卢森堡1907年写给约吉谢斯的信里所表示的,她渴望跳进伦敦街头的黑色旋涡,介入到那些必然会让她迷失的危险之中。而耶尔·芭塔娜其实走得更远。在她工作的核心,始终有一个诉求,而那正是令卢森堡的自我探索陷入僵局的内容。她更清楚地了解,这样做的后果,很容易使人们遭遇到认知上可能存在的界限,以至于要忍受审美与政治层面上的双重煎熬。“这实在是深入而形而上的联结,我可以感受得到。”她对波兰如此评价。为了拍摄电影作品,她在这里住了四年。“这里有东西十分吸引我,我希望可以就此揭开所有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