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旧建筑,新技术(第3/9页)

从工程学的角度而言,这种技术使得大金字塔的修建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不需要移动巨大的石灰岩块,也不需要坡道,石料的运输可以快速进行。移动石灰岩时也不需要太多注意事项,这只不过是一种原料而已,即使弄碎了,也没有人在乎。而且,这种技术还能解释修建金字塔时所涉及的精确性是如何实现的——“卷烟纸也不能插入两块石头之间”。不需要弄清楚在现场如何把两块开凿的石头完美地结合起来,因为他们可能拥有木制模具,把它放到一块完整的“石块”旁边,然后把“水泥”倒入模具中,待其变干之后,再制造下一块石料。这种技术确保了每块石头能够完美地拼接起来。

这种理论找到了合适的证据。一些据说是开凿的石块有很大的肿块陷入主体中,有一些有波浪形的岩层,还有一些的密度不同,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同采石场的天然石料的密度不同。金字塔石块的外壳普遍没有水平定向,但是正常的沉积都会使外壳处于水平位置。对于戴维茨这样的专家而言,这些证据都是能说明问题的——石料是铸成的,而不是开凿出来的。

要让我们接受石头是铸造的这个观点,还缺少一个要素,即古埃及人是否熟悉这种“制造岩石”的方式。戴维茨是该技术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可以公正地说,在戴维茨首次提出他的推测以前,没有一个埃及古物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过去的30年间,戴维茨一直在努力让这些科学家们了解地质聚合现象。虽然戴维茨1988年出版的著作售出了4.5万本,但大多数科学家还是不愿意学习,而公众则想要了解这一过程。不过,由于埃及古物学家缺乏凭证来批判戴维茨的著作,所以他们选择了置之不理。如今,似乎出现了某种盎格鲁-撒克逊阴谋论来驳斥他的理论。虽然戴维茨的著作在法国和其它国家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知名出版社的出版许可,但其著作《他们建造了大金字塔》(They Built the Great Pyramid)的英文版则是他自费出版的。

他的理论作为假说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74年,随后其理论取得了长足进展。1982年,埃及古物学家琼•菲利普•劳尔(Jean-Philippe Lauer)给了戴维茨大金字塔上的一些泥土样本。戴维茨认为这些样本是地质聚合物的碎屑。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戴维茨的研究得到了该领域里其他几位专家的支持。他的研究小组给了两家一流的地质实验室一些现代重新凝聚的石头样本,进行“盲法分析”。该石头样本是在2002年伊始制造的。这两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指出,该样本是天然石灰岩。就连地质学家们都搞错了,这再次说明,对于埃及古物学家们而言,要了解这一点是多么困难,他们——正如提到的那样——仍然不愿冒险前往一探究竟。

戴维茨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来证明金字塔所用的石料不同于当地采石场的石料,最终说明埃及古物学家们所坚持的传统观点已经过时了。分析显示,石料并非来自附近的采石场,而是被铸造出来的,援引戴维茨的话:

把采石场石料样本的分析结果同基奥普斯(Cheops)金字塔的铸造石料、泰蒂(Teti)金字塔的铸造石料、斯尼夫鲁(Sneferu)金字塔的铸造石料进行比较。采石场的石料是纯石灰岩,组成成份为96%-99%的方解石、0.5%-2.5%的石英、少量白云石、少量石膏、少量铁-铝-硅酸盐。而基奥普斯金字塔和泰蒂金字塔的铸造石料是石灰岩,组成成份为85%-90%的方解石、大量特种矿物质,例如蛋白石CT、羟基磷灰石和硅铝酸盐。在采石场并未发现这些特别的矿物质。金字塔的铸造石料密度较小,含有大量气泡,这同采石场的石料样本不同,采石场的石料均很密实。如果铸造石料是天然石灰岩,那就必定能找到其它采石场,这些采石场并非传统上与金字塔遗址有关联的采石场。但是它在哪里呢?对一种红色的铸造石料外层进行X射线检测后表明,埃及早在4700年前就有了一套复杂的人造地质聚合物系统。

这太让人意外了:我们认为在过去几十年才发明的技术实际上早在4700年前的埃及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古埃及人使用了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先进的建造技术:生产出与天然岩石如此相近的石块,从化学角度而言,连地质学家们都不能准确区分它们。因此,戴维茨相信,这种制石方法是炼金术的起源。他指出,与胡夫有明确联系的神是库努姆3(Khnum),其意思是“使凝固”,“使连接”,“使巩固”,“使混合”,这代表了地质聚合过程的典型特征。

埃及是公认的炼金术发源地。但在戴维茨看来,埃及还是化学的摇篮。他指出,诸如“mafkat”这样的名称,就连埃及古物学家们都不能翻译或解释。它们是“杜撰词汇”——技术术语——这些词汇描述的是古代化学家们创造的化合物。他认为,英霍蒂普4(Imhotep)被誉为“琢石制造艺术的创造者”,这实际上是对希腊词语“xeston lithon”的错译。该词语不能被译作“琢石”,其意思实际上是“雕琢石头这种行为”。在戴维茨看来,英霍蒂普是古埃及人,在4700年前,他以某种方式创造了这样一种高科技技术。没有这种高科技技术,埃及金字塔时代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核心问题是,英霍蒂普是如何实现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伟大壮举的。

戴维茨认为,英霍蒂普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化学式:一种简单的化学式,用来铸造石灰岩坝芯块体;另一种化学式,用来生产外层高质量的石块。这些技术所需要的核心成份是软石灰岩。软石灰岩在压力下或是经过水的稀释,很容易就能溶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写道:“在尼罗河边上的软石灰岩上挖出浅水道,形成理想的水池,以便大量生产泥灰岩。英霍蒂普的工人们开始用水来溶解这种泥质的软岩石,直到石灰和粘土分离,在池底形成带有化石外壳的泥浆。”接下来,倒入一种被称为泡碱盐(碳酸钠)的物质。盐是一种活性物质,它能产生石化效应,这就是为何在制成木乃伊的过程中要用它来防止器官组织腐烂。泡碱盐大量存在于沙漠和瓦迪-埃尔-纳通(Wadi-El-Natron)(位于开罗西北部,距离开罗60英里,以当地的物质命名)。戴维茨指出,金字塔时代的古埃及人大量使用了这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