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9/13页)
当时群臣的进言,让咸丰皇帝备感压力。为了稳定人心,他发出谕旨准备御驾亲征天津,要亲自指挥清军夺回大沽口炮台。咸丰皇帝的这个表态,是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替自己解围,自己也好顺势而退。就在这个时机,军机章京王拯提出了一个“上中下三策”,算是为皇帝陛下出了一个比较周详的主意:
直抵通州,以伸天讨,策之上也。旋跸禁城,缮治守备,与民固守,策之中也。万不得已,至于无策,而有巡幸木兰之请。
在奏文的最后,王拯提出如果陛下不得已必须出离京师,一定要选择一个代理朝廷政务的王爷,与僧格林沁一起留守京师。
王拯的最后这句话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上中下三策”跟没说一样,最后一句话其实是为皇帝找到了可以离京的理由,那就是陛下离京不代表京师就无人防守。
不过让咸丰皇帝和王拯都没想到的是,这个策略一经公开,便在朝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从七月二十七日(9月12日)到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短短的三天里,先后有六部、九卿、都察院堂官、五城御史接连上奏,希望咸丰皇帝能够打消离开京城的想法,与所有人一同坚守京师,并且要宣示中外,绝无“巡幸木兰”之事,以安定人心。
至少在通州谈判破裂之前的那个时间段里,咸丰皇帝无论是迫于压力还是真情流露,表示出了对英法抗战到底的决心,甚至谕令将已经准备好的车马退还,以平息舆论。皇帝陛下的表态确实让京师得到了几天稳定,但是随着通州谈判的破裂,尤其是八里桥的失守,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据史料记载,八里桥失守后,京师以东的防线完全瓦解,咸丰皇帝连夜召集内廷会议,决定离开京师。清晨之后即发布谕旨,以办理和局不力为理由,撤去载垣、穆荫钦差大臣的职务,任命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继续与洋人周旋。不过他也指示奕,目前局势比较艰难,人所共知,派奕去和洋人周旋,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周旋不成,就在后方督剿;如果实在支撑不住,就到自己这里来。
随后,咸丰皇帝又指示僧格林沁,让他向英法联军竖起白旗宣示停战,继续开启谈判,这等于向英法联军投降。
咸丰皇帝既然离京之意已决,所有的王公大臣就全都闭上了嘴,但当时却有一个女人,坚持了让咸丰皇帝留京的想法,并出面进行劝阻。这个人就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后来大清帝国40余年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
当皇上之将行也,贵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踏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叶赫那拉氏的话表现出了不凡的见识,也很有道理,后来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的确证实了她的判断。但当时局势危急,没有人重视她的话,咸丰皇帝听完后表现得不置可否,于八月八日(9月22日)清晨带领诸多王公大臣,其中也包括叶赫那拉氏,从圆明园后门出发,前往热河。
咸丰皇帝匆忙逃走了,京城的一切事务都由恭亲王奕主持。当时留守京城的除了奕之外,还有惇亲王奕宗,豫亲王义道,大学士桂良,团防大臣贾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团防大臣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署兵部尚书赵光,刑部尚书瑞常,户部左侍郎署步军统领文祥等人。
从留守的人员结构看,皇帝陛下虽然不在,但朝廷还可以正常工作,而且由于奕是咸丰皇帝的六弟,接替载垣和穆荫为钦差大臣,显然对洋人的外交等级较之从前明显提升,奕的身份也显示出了谈判的诚意。
八月七日(9月21日)受命的当天,奕就向英国公使额尔金发出了照会,告诉他自己已经成为谈判的全权大臣,即将派人面议和局,希望英法两国暂时停止战争,以促成和谈。就这样,在奕的努力下,大清帝国和英法两国又将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
既然是谈判,就肯定绕不开关于依旧被大清帝国扣押的巴夏礼等人的问题。在此之前,光禄寺少卿焦佑瀛、内阁学士袁祖希等人奏请将巴夏礼等人处以极刑,咸丰皇帝也同意这个建议,但批复暂缓执行。兵部尚书沈兆霖则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杀掉巴夏礼等人,就意味着形势再无回转的可能,到时只有战争一条路可走,他主张用巴夏礼等人做人质,无论未来是战是和,都可以成为制约洋人的一个砝码。
现在轮到奕来面对洋人,因此巴夏礼等人的问题,就可以成为奕手中的一个筹码,也算是双方重启谈判的一个理由。
八月九日(9月23日),奕接到英法两国公使照会,要求清政府放回巴夏礼等被扣押人员,同时表示在巴夏礼等人回来之前,还不能停止战争,也不能与清政府重启谈判。而奕则认为,清政府好不容易拥有了一个谈判的筹码,断不能轻易将其放回,因此请示咸丰皇帝。当时咸丰皇帝已经远离京师,他让奕相机行事,等于将权力交给了奕。
面对英法两国的要求,奕经过慎重思考,决定还是从巴夏礼本人寻找突破口。为了显示谈判的诚意,他让巴夏利亲自写信给额尔金,其意图就是告诉英法两国公使,目前虽然暂时扣留了巴夏礼等人,但并没有虐待他们,在还未确定和局之前,是不能放回他们的。
奕明显是想利用巴夏礼等人来控制局面。而英法联军虽然在八里桥之战中获胜,但自身损失也很大,需要休整和补给,事实上他们提出释放巴夏礼等人,是在争取时间,也是在观望后边的局势,以利于做出决策。
于是双方针对放回人质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交涉,各自在暗中也都进行着战前准备。不过英法联军还是讲究实际效果,他们的先头部队在八月十三日(9月27日)到达了朝阳门外,并不断运送来大炮、云梯等攻城器械,摆出要攻城架势。
英法联军率先出手,对清政府再次施加军事压力,但并未立即攻城,而是给予清政府三天的时间,要求必须放回巴夏礼等人,过了三天立即攻城。
奕十分清楚自己虽是皇帝陛下任命的全权大臣,而且又是皇亲国戚,但和战之间关系帝国命运,这个责任自己可是担待不起。当时奕人送外号“鬼子六”,也就是说这个人很是圆滑,在搞不清楚皇帝哥哥的想法之前,他是不可能做出决定的。于是他立即将这个情况向咸丰皇帝做了汇报。
当时身在半路的咸丰皇帝判断,如果放回巴夏礼等人,战争有可能就会避免,因此他让奕酌情办理,算是给了奕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置权。不过他也清楚京师虽然防守兵力不少,但临战经验远远不够,不如那些地方军经验丰富,为此他征调湖北荆州将军都兴阿带领马队四百人、湖广总督官文带领乡勇一千名,以及绥远将军成凯、山东巡抚文昱各自带领精兵,奔赴京师一同参与协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