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说理是一种公民教养(第4/5页)

重视教养的现代文明交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的。其中有偶然的历史因素,但也是必然的历史发展。偶然的因素包括宫廷礼仪,印刷术发展后大量出现交谈礼仪手册,富足生活的闲暇人际交往(后发展为沙龙、俱乐部、学会),等等。这些因素是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下发生作用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私域和公域的区别受到重视与强调。从早期现代的文艺复兴时期,交谈就被当作是私域的行为和活动,与属于公域的话语(演说或公共说理)有所区别。

不仅如此,社交交谈提倡教养还是现代人的一种自我约束。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早期现代文化现象和文明的研究中,都指出了文明特别强调对人“自然状态”的自我克制(selfcontrol)和“规范”(discipline)这一特性。对人的粗鲁、暴力、偏差和失范进行控制的要求,从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国家形式、监狱管理、学校、文学创作、艺术规范到餐桌礼仪、言谈交际、仪态姿势,几乎无所不包。人际话语交往中的“教养”便是这样一种自我约束和规范,使人的社交话语得以脱离“自然状态”。

早期现代的交谈不再是单纯的“相互说话”,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交行为和社交话语。英国文化历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交谈的艺术》(The Art of Conversation)一书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之前,虽然古代有修辞学,也有一些对“说话”的见解,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关于“交谈”(conversation)的论题和特别关注。苏格拉底、柏拉图、普鲁塔克、西塞罗、瓦罗(Marcus Terentius Varro,公元前116年—前27年)讨论的是“说话”(talk),而不是专门的“交谈”。一直要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对话才成为上流社会关注的行为和话题,出现了许多关于对话的小册子和手册。对话交谈这才成为一种特别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和言语种类(speech genre)。

人类需要用交谈来形成和维持相互间的群体感,但是,社交交谈和公众交谈所涉及的人群范围是不同的。社交交谈的范围不大,人与人之间既不像家人间那么亲密随便,也不像陌生人(公众)之间那么需要规范,因此经常被称为“半正式的共同体”。典型而常见的社交交谈发生在饭局、宴会、沙龙、俱乐部,以及朋友间的聚会、纪念日会面、学术或读书讨论会。

公众交谈的人群范围要大得多,参与者往往互相不认识,也从未谋面,因此主要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交谈。熟人交谈与陌生人交谈的目的有重要的区别。熟人之间的社交交谈主要是为了愉悦和快乐互动,而非熟人的公众交谈则为了公共目的。社交交谈的目的是融洽互动,为谈而谈、以谈为乐,有没有结论并不重要,也不一定包含具体主张、明确观点、充分理由、逻辑推导。但是,公众交谈的目的则不是为了获得谈话的交往乐趣,而是发表对公共问题的看法,尤其是新闻辩论或时事讨论,因此被称为“民主的作坊”,所以会特别重视主张、说理、推导、逻辑等重要环节。

迈克尔·舒德森称社交交谈为“审美模式”的交谈,称公众交谈为“解决问题模式”的交谈,前者的目的是“愉悦和快乐互动”,后者的目的则是“公共目的的表述”。他概括道,“它们都强调对话伙伴的平等。在交谈中,平等、礼貌和公平占支配地位。但是要进入这两种模式的交谈,门槛却各不相同。社交模式强调情绪教养,对话伙伴应该培养精妙技巧,以开展新鲜活跃的谈话。相反,解决问题模式注重论辩;对于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陈述性观点,对话伙伴要能够阐明,并且做出应答。社会模式把交谈视为乐在其中,并且是一种美学的趣事。解决问题模式则把交谈视为达到善治的手段。更强有力的是,它把交谈本身描绘成一种善治模式。”公共说理是民主善治和公民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正如美国政治理论家和宪法学家史蒂芬·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在《热情与自制》(Passions and Constraint)一书中所说,倘若民主是通过讨论而实现的治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通过在法律上平等的公民之间进行自由的公共讨论而实现的治理”,那么公共说理便一定是民主最核心的部分。

在现实生活里,社交与公众的区别往往是概念上的,因为熟人与非熟人、社交与公民社会所讨论的问题,以及两种交谈方式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经常只是一些程度的差别。例如,学生们在课堂里讨论问题,可能熟悉也可能并不相熟,可能不渴求结论也不推导至上,但仍然会对公共问题发表看法,并有所争论。这个时候,社交交谈的个人教养与公众交谈的规范也就融合到一起。又例如,网络媒介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交交谈与公众交谈的区分,不受“外人”打搅或责疑的个人独语或少数人之间的快乐互动即使仍然可能,也由于处在公共交谈的大环境里而变得更加困难了。网络新闻组(Newsgroups,通常是一个讨论组)和博客随时都可能对一个人发表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电子邮件、微博、简讯都可以给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各种链接也让人有置身于多声、多角度交谈网中的感觉。这种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异见或对立面的存在可能使得一些(当然不可能是所有的)“自媒体”参与者顾及公共说理的某些规范,特别是图尔敏说理模式中的“反对意见”(rebuttal)。一个擅长“自媒体”交谈的人,一定不会只是一个人自说自话,也经常会考虑到读者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这并不是为了迎逢别人的看法,而是为了在说话时顾及他人的看法,因而使自己的看法更具说服力。这样的交谈可以既是社会交际,也是公共说理。

社交交谈的个人教养主要体现为对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人,没有这种尊重和平等意识,交谈礼仪便是空洞的。例如,社交谈话时要尊重别人,不要老谈自己,也不要独揽话局或打断别人。又例如,有教养的谈话态度温和、平心静气,自然而不做作,安详而不夸张,不耍小聪明。还例如,不要油滑、贫嘴、说粗话,不要背后造谣说人坏话,要避免赌咒发誓,要避免俚语俗语与市井粗人的语言和说法。再例如,要视在场者选择合适的话题,以平淡话题为好,不要用特别的话题(打高尔夫、骑马、国外旅行)来显摆自己的身份,让别人嫉妒或难堪。要避免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政治、宗教)或可能有忌讳的话题(男女关系、八卦议论),不要提别人敏感或有伤痛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刨根问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