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23/26页)

[19]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在内地一级行政区划设十五省(后陆续有所增加),二级区划设府、直隶州、直隶厅,三级区划为散州、散厅、县。巡抚为省之最高长官,既主管行政,又领监察职司,“掌考察布(布政使)、按(按察使)诸道,及府、州、县官吏之称职不称职者,以举劾而黜陟之”。省之上,还设有八大总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但不为实际行政区划单位,是中央的派出机构。除八大总督外,另设有漕运总督,驻江苏淮安,专职督办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二,一为江南河道总督,驻江苏江浦(今江苏淮阴),简称南河总督;一为山东河南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简称东河总督。还设有直隶河道总督,由直隶总督兼任。

[20] 两江总督驻江宁,督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初为江南、江西、河南总督,后改为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最早以“江南江西总督”上任,后改称“江南总督”,康熙四年(1665年)改称“两江总督”。为避免混淆,本书一律称“两江总督”。

[21] 郑功成兵败后不久,顺治皇帝驾崩,康熙皇帝幼年即位,钱谦益认为这是大好机会,又有所行动。据说他曾通过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其人事迹见“金圣叹哭庙案”一节)联络清平西王吴三桂,劝其举兵反正。然事情未成,吴三桂更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亲自绞杀了永历皇帝。钱谦益所倚重的郑成功亦在同年病死,自此,钱谦益彻底失望。

[22] 祁班孙于三年后逃归,但削发为僧,断绝了与家中的联系,最终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去世。

[23] 陈名夏,江苏溧阳人,少时以文名著称,为复社名士。崇祯十六年(1643年)会试中,名列四百名进士之首,殿试取中第三名(通常所称的探花),明末任翰林院编修,兼户、兵二科给事中。甲申之变前夕,陈名夏曾面见崇祯皇帝,建议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李自成大顺军攻进北京之日,陈名夏上吊自杀,但被家人解下救活。李自成手下官员牛金星下令征明朝官员入宫后,陈名夏躲了起来,不久被人检举,终被大顺军抓获。刚好负责审问陈名夏的是一位姓王的山西秀才,与陈名夏相识,因而力劝陈名夏加入大顺政权。陈名夏逃跑不成后,终于还是投降了李自成。不久后,便找机会逃往南方家乡。由于当时的南明朝廷正在缉捕曾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官员,陈名夏被迫再次逃亡,几经辗转后,在福建大姥山遇见好友兼儿女亲家方以智(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送了陈名夏一大笔钱,助他逃亡。陈名夏最终到了河北大名,在此地遇见同年成克巩。成克巩当时刚接受了清朝廷的征召,便将陈名夏推荐给保定巡抚王文奎,再由王文奎上疏,向清朝廷推荐陈名夏。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陈名夏出仕清廷,从此平步青云。其人“所推南人甚众,取忌于北”“国族侧目”,从步入仕途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激烈的党争。

[24] 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崇祯七年(1644年),龚鼎孳中进士,时年十九岁,授湖北蕲水知县。崇祯十四年大计,政绩列湖广之首,迁兵科给事中,诏入京。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龚鼎孳投降为直指使,奉命巡视北城。有人责问龚鼎孳为何屈膝变节,龚鼎孳说:“我原欲死,奈小妾(指秦淮名妓顾眉)不肯何!”这便是郁达夫诗“莫怪临危艰授命,只因无奈顾横彼”的典出,时人均视为千古笑谈。满清入关,龚鼎孳又主动迎降,官授吏科给事中,历官太常寺少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务,还当了几次会试点考官,是著名的“三朝元老”。虽然于气节上有亏,但龚鼎孳才气纵横是无可否认,他写数千言可以一挥而就,而且辞藻缤纷,一点都不用修改。顺治皇帝在宫中读了龚鼎孳的文章,叹道:“真才子也!”清初名流多出龚鼎孳门下。

[25] 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海宁盐官人。出自著名的海宁陈氏。后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本为海宁陈氏子孙,即为陈之遴一系。陈之遴年轻时与东林、复社名士钱谦益、吴伟业、陈名夏等结交,后来陈之遴还与吴伟业结成了儿女亲家,其妻徐灿是当时声名远播的女诗人。崇祯十年(1637年)以一甲二名中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清兵入扰衡水一带,其父陈祖苞时任顺天巡抚,因城池失守下狱问罪,很快病死。陈之遴受到株连被罢官。清兵入关后,起初效命于南明政权,被任为福建主考官。后投降清廷。其所作《念奴娇·赠友》一词中说:“行年四十,乃知三十九年都错。”表达了改换门庭的心态。陈之遴甚至还劝说洪承畴发掘明孝陵,“尽变本来面目”。入清后,陈之遴很受清摄政王多尔衮器重,多尔衮死后,又得到了顺治皇帝重用。令顺治皇帝开始对陈之遴不满的是京师“大豪”李三事件。李三本名李应试,别号黄膘,因排行老三,又称李三。他是明清交替之际北京城极为传奇的人物,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却势焰熏天,玩弄王公重臣于股掌之间。李家世代在明朝中央各部当“书办”(文案记录工作),李三本人也是书办出身,在明朝犯了重罪,被关在刑部大狱中。刚好明末天下大乱,他乘机逃出,并召集了一部分人,将明朝各部“案例”全部偷回家中藏匿起来。古代法律条文粗略,处理各种案件全凭案例。清朝定都北京之初,凡事都在草创之中。六部创建之后,处理事务没有案例可循,头绪纷繁下,大小官员无不叫苦连天。李三把持了案例,奇货可居,趁机从中渔利,包揽词讼,案犯的生、死、徒、徙,官吏的升、降、奖、惩,钱粮的征、拨、减、免,往往由他片言决断。封疆大吏、朝中重臣为保饭碗,争相辇银输金“购买”案例。几年之间,李三便富可敌国。他在京城大造宅第园林,其规模堪比王公。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他明目张胆地将自己的住所按中央六部的样式修建,分置“吏部”“户部”“刑部”等各房。外来人有事到某部,即投某部房内。而李三本人则总领各“部”,俨如君临天下的帝王。经过数年经营,李三的势力越来越大,耳目遍布朝野,“明作威福,暗操生杀”。不管是朝廷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对谁不满,就立即派人暗杀,官民震慑,莫敢撄锋。顺治八年(1651年),李三称霸京城之事渐渐传入大内,顺治皇帝十分震惊,就此事问陈名夏,陈名夏支吾不敢说话。顺治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命步军统领带人将李三逮捕,交刑部审理,刑部也迟迟拖延,不敢开审。顺治皇帝便命王公大臣会同诸大学士审理。审讯时,唯郑亲王济尔哈朗(满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之子)大声诘责李三,其余王公及大学士,如宁完我、陈之遴、陈名夏等皆缄口不言。事后,郑亲王诘问陈之遴,陈之遴说:“李三巨恶,诛之则已,若不正法,之遴必被其害。”堂堂重臣,如此畏惧一平民,也可谓骇人听闻了。在顺治皇帝的干涉下,李三及其党羽最终被杀。因为之前陈之遴抢先提出要立即处死李三,引发了人们猜疑他是要杀人灭口。在面临郑亲王济尔哈朗调查的压力下,陈之遴终于承认了自己与李三有牵连,由此被免除大学士之职,从此失去了顺治皇帝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