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4/6页)

我目送着她。滑稽这个词和她的笑声出乎意料地击中了我,令我突然想起了集中营里的一位医生,他被人称作“笑面虎”。他认为所有病人都是滑稽的,他治疗他们的方法是:一边脆声大笑,一边用马鞭鞭挞病人,直到他们宣称自己已经没病了。这就是他的检查与治疗。

“您怎么了?”亚历山大·西尔弗问道。“您脸色煞白,是不是这个不屈不挠的畜生也让您觉得恶心啊?可怎么对付她呢?无论你做什么,她都回敬你亲吻、拥抱与笑声。阿诺德这回是没救了,您觉得呢?”

“他看上去倒挺受用的。”

“人也可以朗声大笑地走向地狱。”

“您再等等吧,西尔弗先生。美国的离婚方式很简单,不是什么大灾难。所有能发生的不过就是阿诺德又长了一次见识。”

西尔弗盯着我说:“您心肠够硬的。”

我没搭茬,否则太可笑。“您真想重操旧业当律师?”我问。

亚历山大匆忙地打了个手势。“您把那块牌子摘下来吧,”我说,“反正也没人光顾。您为什么要赔本贱卖呢?”

“赔本?我可没想赔本贱卖,”西尔弗回复道,突然间他又变得活跃起来,“甩卖并不等于非得赔本。甩卖就是甩卖,当然卖的时候还想有赚。”

“行,那您就把那块牌子留在橱窗里。这么想就对了!那您就泰然静候着阿诺德离婚吧,你们俩反正都是律师。”

“离婚要花很多钱的!冤枉钱!”

“每种经验都不是白来的。只要是花钱能摆平的,就都不算什么。”

“心灵还受刺激呢!”

我望着这位绝望的犹太假纳粹的脸,他那和善的脸上满是忧愁。这令我不由想起了一位上了年纪的犹太人,他在集中营接受笑面虎的检查时曾遭毒打。这位囚犯有严重的心脏病,笑面虎一边鞭挞他,一边说集中营的伙食正好适合心脏病患者,既没油水又没肉,还能老在户外的新鲜空气里干活。这位老汉在挨了特别沉重的一鞭后沉默地倒下,从此再也没能爬起来。“西尔弗先生,您大概不会相信我的话,”我说,“您尽管有这么多烦心事,可仍旧是个非常幸福的人。”

我去找罗伯特·希尔施,他正准备关店门下班。“跟我一起去吃饭吧,”他说,“在纽约虽然找不到可以坐在户外进餐的地方,可却有许多一流的海鲜店。”

“有可以坐在户外的地方,”我说,“圣莫里茨旅馆有个狭长的露台。”

希尔施做了个不屑一顾的手势。“吃晚饭不行,那儿为思乡的流亡者准备的只有咖啡和点心。还有烧酒,喝醉了就不会再思念巴黎那些带露台的小饭馆了。”

“也不用去想盖世太保和那儿的警察了。”

“那儿没有盖世太保了,那座城市已经摆脱了那种瘟疫。乡愁却没有消失。这事也怪了,在巴黎时,流亡者思念德国,到了纽约,他们又思念巴黎,思念也跟竹笋似的一层一层的。不知下回该轮到思念哪儿了?”

“可也有些流亡者哪儿都不思念。”

“那些上等美国人和一心想当世界公民的主儿。他们也有乡愁,不过被压抑了,变为神经症,匿名存在。”希尔施笑了。“世界又开放了,巴黎自由了,整个法国几乎都自由了,比利时也一样。苦路又畅通无阻了,布鲁塞尔解放了,荷兰也自由了,人又可以重新思念欧洲了。”

“布鲁塞尔?”我问道。

“这你本该知道的呀,”罗伯特·希尔施吃惊地回答说,“昨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报道布鲁塞尔是如何被解放的。我把那篇文章替你留起来了,在这儿呢。”

他走回黑灯瞎火的店里为我取来那张报纸。“待会儿再读吧,”他说,“现在我们先去吃饭,去海王餐厅。”

“去吃那些螯被束缚的龙虾?”罗伯特点点头:“去吃那些被捆绑着、在橱窗里的冰上等着被沸水煮死的龙虾。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那儿吃饭的情景吗?”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街道对我来说就像是金子与希望铺成的。”

“那现在呢?”

“不一样,也一样。我什么都没忘。”

希尔施端详着我。“这很少见。记忆是最大的叛徒。你是一个幸福的人,路德维希。”

“此话我今天对另外一个人说过,他听后差点儿把我打死。也许人从来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沿着第三大道向前走。我西服口袋里那张报道布鲁塞尔解放过程的文章像一团火,在我心头燃烧。“卡门好吗?”我问。

希尔施不回答。暖风犹如猎犬,在房屋周围嗅来嗅去。纽约夏季的桑拿天已经过去了,风带来了海洋的咸腥味儿。“卡门好吗?”我再次问道。

“老样子,”希尔施说,“她是一个并无奥秘的谜。有人想带她去好莱坞发展,我劝她去。”

“什么?”

“这是我能留住她的唯一可能,你不知道吗?玛丽亚·菲奥拉好吗?”

“她在好莱坞,”我说,“作为时装模特,她还回来。她常去那儿。”

海王餐厅的橱窗灯火通明。被捆绑着的龙虾沉默地在冰上受罪,等待着被抛进沸水中煮死。“它们被扔进锅里的时候会叫吗?”我问。“我知道螃蟹被扔进热水中时会叫。它们不会马上毙命,身上那层平时保护它们的甲壳在死亡过程中就成了它们的厄运,使死亡变得更缓慢,也更痛苦。”

“到这儿吃饭,你是最合适的搭档,”希尔施说,“今天我情愿跟你一样吃蟹腿,它们至少已经死了。你胜利了。”

我呆望着那群身上带黑纹的硬壳龙虾。“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无声的呐喊,它们向往的是宽阔的海洋。”我说。

“打住,路德维希,要不然我们就得吃素了。思乡?只要是自愿离开的,不过就是多愁善感罢了,无害,无益,多余。如果是被迫逃离的,要不然就得死、受刑或是进集中营,那就另当别论了。奇怪的是,获救一段时间以后,倘若不是特别小心、特别勇敢或是特别幸福,得救本身就会变成蚕食五脏六腑的癌症。”

“恐怕也是当局者迷吧。”我说。那篇有关布鲁塞尔的报道在我口袋中仍像一团火在燃烧。

我早早回到旅馆,时间好像突然变多了。不是那种可以找些事做就能打发的时间,而是像黑洞一样的时间。这种空虚你越想填满它,它越空虚。玛丽亚·菲奥拉走后,我就没有得到过她的消息,我也没指望会有消息。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没有信件和电话的状态下度过的,因为我几乎从未有过固定地址。对此我已习惯,此外我还学会了知足常乐。尽管如此,我仍旧感到空虚。这不是怕玛丽亚不再回来的那种恐慌,即使我知道她早晚得搬出五十七街的那套公寓。这种空虚就像心中缺少了什么。我并非不幸,只有某人死亡了,人才会感到不幸;这个人如果离开了,哪怕是离开时间不长或是永不能再相见,人都不会感到不幸。这也是我在生活中学到的。